8月15日,国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细鳞鱼人工增殖放流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小滦河上游的双岔河举行。当日,省、市、县三级渔政部门放流细鳞鱼2万尾。此前渔政部门于7月15日已放流了3万尾人工繁殖鱼苗,至此,今年细鳞鱼人工增殖放流圆满结束,共放流细鳞鱼5万尾。
据专程赶来参加放流仪式的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处樊祥国处长介绍,如此大规模放流细鳞鱼,这在全国尚属首次。此举必将对增殖滦河细鳞鱼数量,养护滦河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滦河生态环境,增强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承德市畜牧水产局副局长才庆山透露:该市将进一步加大细鳞鱼人工增殖放流力度,计划5年时间再放流50万尾,到那时,小滦河上游细鳞鱼资源和生态环境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细鳞鱼属国家二级水生野生动物,在鱼类学和动物地理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1980年以前数量较多,但由于人类经济活动、过度捕捞等原因造成细鳞鱼大量减少,濒临灭绝。目前,围场坝上小滦河上游水域是国内仅存的几个细鳞鱼自然生态区之一。为保护细鳞鱼,围场水产站承担了细鳞鱼驯化养殖研究,并获成功。2002年,该站建成了一处占地10亩的细鳞鱼繁育场,实施细鳞鱼人工增殖放流工程。到目前,已连续5年实施放流,累计放流细鳞鱼12万多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