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日长江江苏段结束三个月的禁渔期后,期待已久的渔民纷纷驾船撒网。来自常熟渔政站的监测数据显示,长江苏州段的渔业资源开始恢复,无论是产量,还是品种都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
从2002年长江实施“春禁”后,农业部在每个省设立了一个渔业资源监测点,常熟成为江苏省渔业资源的监测中心。当地渔政部门在常熟江段设立了监测网,定期对江内鱼的种类、数量和重量一一统计。按照安排,春禁期间,每个月选择5天进行调查。平日里,每月的15日和30日也要进行分析,实现对渔业资源的即时监控。
根据常熟市渔政站站长洪克明介绍,每年的春禁期从4月1日持续到6月31日,这三个月恰恰是长江内各种鱼类的繁殖期,这番“休养生息”的效果十分明显。统计表明,春禁之前,江内鱼的尾数少、重量低。春禁首年,情况便发生改变——鱼尾数得到了稍许增加,然而个体小的特别多。
随着政府的日益重视,春禁政策在每年加大落实,监测人员发现,鱼的重量也从2003年的平均64.3克增加到2004年的66.9克,2005年为73.4克,今年更是达到77.3克。此外,像野生河豚、松江鲈鱼、
金钱鱼、胭脂鱼这些几近绝迹的种类也一一现身,让人喜出望外。在去年全年监测日中发现的鱼种类达到48种,比2002年多出19种。
不过,由于污染原因使得长江水质变差,加之长江航运日趋繁盛,给鱼的繁殖带来影响。其次,捕捞数量的急剧增长也加大渔业资源的恢复的难度。洪克明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对苏州渔业资源的调查发现了60多个种类的鱼,而那时仅仅在常熟,
刀鱼的产量就能达到4万公斤左右,现在这一数字只有5000公斤左右。因此,渔业资源要想恢复到以前的“盛况”是非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