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杭州萧山区南阳镇的加工厂里,工人剖开了一条大鱼的腹腔,取出了一颗颗直径3毫米大小的鱼子。
你知道这些号称“黑黄金”的鱼子酱产自哪里吗?黑龙江?俄罗斯?北欧?都不对。它们就来自近在我们身边的千岛湖,而且它们是中国第一批人工养殖的鲟鱼鱼子。
千岛湖迎来特殊客人
2003年初春,位于千岛湖深水区、建德市区25公里外的鲟龙养殖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4000多尾西伯利亚鲟鱼,被分别投放在20多个边长12米的巨型网箱内。
站在岸边的中国水产科学院原技术员夏永涛,看着最后一条鲟鱼一个猛子潜入深水之后,才转身离开。这批西伯利亚鲟鱼从孵化至今,已经在北京房山的水科院实验养殖场内足足呆了五年。
千里搬迁后,陌生的水体环境看来并没有使这些体重普遍达到8公斤的巨型鱼类感到不适。和房山的养殖场相比,千岛湖水体指标更为优异。溶氧量8毫克/升,透明度7米,酸碱度中性,十分适合养殖大型鱼类。
直到此刻,悬在夏永涛心上的那块大石头仍然没有落下。这种原产于俄罗斯境内、习惯高寒气候的古老物种,此前从来没有在中国南方的温暖气候中生活过,更何况,他们进行这次长途搬迁的目的还在于———能让它们雌雄分化,受精产卵。
它们来自俄罗斯
说起这批特殊客人的由来,有段颇具戏剧性的经过。
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的餐饮市场对鲟鱼鱼肉的需求强劲,每公斤进口鲟鱼肉甚至卖到了600元/公斤,人工养殖鲟鱼的呼声十分强烈。然而,这种与恐龙同时代的生物不仅产量有限,其特殊的习性还使得人工养殖的成功率很低。
在国际市场上,俄罗斯的鲟鱼产量占世界鲟鱼总产量的80%-90%,人工繁育鲟鱼的技术全球领先。
1998年冬天,俄联邦鲟鱼繁育中心(BIOS)以0.8元人民币/颗的价格,将90万颗西伯利亚鲟的受精卵卖给了中国水产科学院,从千里之外的俄罗斯城市阿斯特拉罕空运至北京,用作人工繁育鲟鱼苗的研究。
实验最终取得了成功,90万颗鱼卵最终活下来36万条鱼苗。但麻烦也接踵而至,西伯利亚鲟的生长速度出乎意料,鱼苗还没来得及全部售出,大约就有近5000尾鲟鱼超过了1公斤重,而当时国内商品鲟鱼的一般规格在0.5-1斤之间,这些超规格的西伯利亚鲟卖不出去了。
千岛湖的好水留住了它们
为了安置这些超规格的鲟鱼,2003年走遍全国10多个大型水库后,水科院最终决定将这些西伯利亚鲟定居在千岛湖。
体形日益宠大的西伯利亚鲟饲养成本惊人。他们给鲟鱼喂进价7000元/吨的“金海力”饲料,一尾西伯利亚鲟前5年能长到8公斤,其间饲料比为1∶1.5,而5-7年内的饲料比为1∶3,约长大4公斤,每条鱼生长期得消耗168元饲料。此后,鲟鱼会进入性成熟期,每条12公斤重的鲟鱼每天需饲料0.84元,一年合306元,这还不包括饲料的损耗。
不过,鲟鱼鱼子被誉为“黑黄金”,欧洲市场的售价高达每公斤1万元人民币。“野生鲟鱼需要20—30年才能产卵,人工养殖的西伯利亚鲟只需要8—10年,”夏永涛说,“我们想试试,说不定就成功了。”
首桶国产鱼子酱产在杭州
今年2月的一天清晨,千岛湖鲟龙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一条西伯利亚鲟进行体检时意外发现:它怀卵了。经过技术测定,8年前来到中国的这批西伯利亚鲟多数已受精怀卵,一部分在当时达到了取卵的标准,更多的将能够在今年10月份达标。
3月25日,一批鲟鱼运到了萧山南阳镇鲟鱼加工厂,工人们经过分拣、剖杀、腌制等十几道国际通行的鲟鱼加工工艺,制成了中国第一桶人工繁育的国产鱼子酱。单粒鱼子直径达到了3毫米,丝毫不比那些在海洋里生长了30年的野生鲟鱼鱼子酱逊色。在场的德国专家品尝后说,质量不错,在国际市场上很有竞争力。
一条12公斤重的西伯利亚鲟,平均取出了1.5公斤鱼子。夏永涛算过一笔账,8年时间,每条鲟鱼约消耗饲料474元,按照雌雄比例1∶1计算,每条能产鱼子的雌鲟约分摊948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