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氏菌属大肠菌数量多少可以划分为A类区、B类区、C类区,并且必须经过至少在2个月里连续监控。同时有害重金属、多环芳烃类有机化合物、多氯联苯、氯代烃等也要考虑的。
鲜活贝类上市前必须达到A类区的要求,其中A类区养殖的产品可以直接上市,B、C类区的养殖产品必须经过净化处理。贝类净化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收获后再净化厂处理,主要针对B类区生产的贝类;二是将C类区养殖的贝类转移到环境好的A类区进行2个月的暂养,检测达到相关的要求后进行收获、处理,此种方式主要针对C类区养殖的贝类。
2.质量安全卫生监控工作特点
(1)养殖环境是重点;(2)采取连续监控的方式;(3)监控项目较为完善;(4)检测技术比较先进;(5)基础研究超前;(6)重视物种入侵的风险;(7)实验室设施配套完善;(8)监控监测数据通过互联网发布。
三、我国在贝类养殖和安全卫生监控方面与欧洲的差距
上面介绍了欧洲在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方面的运行情况,贝类安全卫生监控的基本情况,对照我国目前的实际,许多方面还需要加强,具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养殖区域和养殖场的管理不到位:在现行的管理模式下,无法做到对虾养殖规模和养殖区域的严格管理。企业产品的数量监督不到位(也难以管理),虽有发证制度但监管不力。
2.生产者的法律意识不强:在欧洲,盲目、违规扩大养殖规模和改变养殖地点、区域、品种被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国内在此方面差距巨大。
3.缺乏切实可行的可追溯制度:我国由于无法做到对每个养殖企业的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加之流通过程中管理混乱和生产者的法律意识不强,可追溯制度难以执行。
4.缺乏连续性监控的手段:近年来,国家在相关监控工作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花费了不少精力,但由于经费有限和地域广大,监控工作仍未达到定点监控和连续监测的目的,监控工作更多的表现为普查和调查的性质,亟待改善。
5.监控技术相对滞后:监控和检测技术远未达到工作虽需的要求,更谈不上国际先进水平,监控项目较少、目标项目的针对性不强等制约了监控工作的质量,特别是有些地方部门的地域观念和本位主义,制约了监控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6.实验室技术水平有待加强:国内实验室仪器设备老旧落后、灵敏度不高,配套数量更是严重缺乏,常常成为制约工作进度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快实验室建设是做好监控工作和与国际接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7.监控数据利用不够: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监控地点变化较大,监控数据缺乏连续性,制约了数据的有效利用,有待加强。
四、我国养殖贝类生产和安全卫生管理的方向和对策
与欧盟相比,我国在水产贝类的安全卫生监控工作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在此方面的努力目标。要达到出口欧盟的最终目的,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工作。
1.监控工作要加强:监控工作要有针对性、连续性、不仅仅针对产品,环境是更重要的因素。在欧洲,除大肠菌类微生物外,重点是海洋生物毒素、有害重金属、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类有机化合物。
2.基础研究工作要跟上:目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检测、监控技术方面,要进行技术储备,要对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有应对的能力。国家要对研究进行前期投入,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人员和金费方面保证一部分人员和机构长期稳定进行基础研究。
3.实验室技术水平要与国际接轨:要有能力应对国外对安全卫生问题提出的新要求的监测和监控能力,能追踪国外的先进检测方法和监控技术。
4.在法律的有效执行上下功夫:管理条例不但要齐全,更重要的是严格执行、监管到位,不合乎要求的一定要严肃处理。要打破地域观念和本位主义,要有全国一盘棋的仪式。
5.养殖生产企业应有自律意识:不应以一时的利益驱动而影响整个大局,造成全行业的被动。监管种发生问题应该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6.养殖生产和加工企业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进行HACCP认证:要建立可行的可追溯制度,坚决取消一些管理不善和小的生产企业,重点扶持一些大的、管理水平高的、诚信度高的企业,既便于管理也利于产品的追溯。
7.选择优质水域进行部分贝类品种的养殖试点:重点选择一部分环境较好,具有连续监控数据支持的区域和养殖品种进行试点,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8.选择加工品作为突破口:相对来说选择安全的加工方式和特定产品,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水平相对要高,风险较小,如加工扇贝柱等产品远比活贝和整贝加工品的安全卫生水平要高。
五、我国养殖贝类出口欧盟的前景分析
从上述的调研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贝类出口欧洲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与欧盟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欧洲市场对贝类的需求非常大,消费品种鱼我国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