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鄱阳湖进入了为期三个月的春季禁渔。至此,这个素有“候鸟天堂”的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进入了第五个全湖春季禁渔期。
保护鄱阳湖野生渔业资源,是禁渔的终极目的。然而,这一制度实施以来,数万渔民却因“禁渔”而陷入生活困境,不得不在解禁后疯狂“反扑”,渔业资源的破坏更加严重。为缓解渔民不满情绪,鄱阳湖区一些县通过拍卖采沙权获得收益来救济渔民,殊不知,此举给鄱阳湖的生态带来了更大的灾难。鄱阳湖禁渔制度,正陷入困境和怪圈。
鱼、鸟越保护越稀少?
“鄱阳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3月29日,循着一块块写着“江西省禁渔区”的标语牌,记者来到了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闻名世界的候鸟王国——鄱阳湖。记者选择进湖的地点是鄱阳县莲湖乡,但一路行来,除了一望无际的草洲,根本没有发现“烟波浩淼”的鄱阳湖踪影,也不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壮美景致。
草长何不见莺飞?渔民张家富告诉记者,因为近年来入水量减少,加上鄱阳湖汛期还没到来,鄱阳湖已经退到几十公里外了。鸟随鱼走,鱼随湖退,“要看鸟还得走一百多里呢。”张家富告诉记者。
又走了很长一段路,记者终于来到了春日下的鄱阳湖。没有穿梭的渔船,没有高亢的渔歌,偶尔有三五成群飞过的雁、鹤……这是鄱阳湖进入2006年春季全湖禁渔第十天来真实的一幕,与十天前的喧嚣相比,此时的鄱阳湖在天水之间显得格外宁静。而这宁静的背后却多少让人感觉有些异样。
在踏入鄱阳湖之前,记者从鄱阳县渔政部门了解到的信息是,早在1987年,拥有四千多平方公里水面的鄱阳湖就开始在部分水域实施春季禁渔和冬季休渔制度。到2002年,鄱阳湖开始首次春季全湖禁渔。之后,江西又首次以立法形式将鄱阳湖全湖春季禁渔制度化。
无论是分区禁渔还是全湖禁渔,江西有关部门的目的只有一个:保护野生渔业资源、改善湖区生态环境。全湖禁渔进入第五个年头的今天,这一目的达到了吗?据江西省渔政管理局称,鄱阳湖区共有19000多艘渔船,5万多名专业渔业人口,从2002年起经过全湖禁渔后,鄱阳湖的渔业资源得到了较好养护,且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然而,禁渔四年后,江西省渔政部门却发现捕捞渔业的总体效益竟然下降。据江西省水科所统计,2000年到2005年,鄱阳湖的水产总量一直在3.2万至3.6万吨之间波动,禁渔对渔业资源的恢复作用并不显著。
“都禁了几年了,这鱼也该多了吧?可就是奇怪了,每年开禁后打的鱼不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小,真不知道这些鱼跑哪里去了。”连说几个“越来越”后,渔民张家富的语气显得有些急促和激动。
鱼是鄱阳湖湿地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禁渔也是为了给鄱阳湖这个候鸟王国里的几十万只候鸟留下充足的食物。而事实却是:全面禁渔四年来,鄱阳湖仍然鱼少鸟稀,以湿地和候鸟闻名的鄱阳湖生态链正面临危机。
全面禁渔效果彰显,是政令不通还是有禁不止?鄱阳县渔政部门的说法是:刚开始有些渔民比较抵触,但后来通过宣传和加重处罚,渔民们基本上都做到了禁渔期不下湖捕鱼。
既然鄱阳湖已经做到了“休养生息”,那鱼又跑到哪里去了呢?
“吸沙大王”赶走渔翁
“禁渔”而无鱼,只能说鄱阳湖的生态遇到严重破坏。而这又是湖底采沙的结果。
据鄱阳湖渔政部门工作人员王某称,鄱阳湖周边有不少村庄强占公共水面,渔民捕到哪儿,就被农民“追打”到哪儿。同是湖边生,相煎何太急?农民圈水,目的何在?王称,这些农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发包获利。而发包的对象不是渔民而是采沙船主,发包的用途也不是为了养鱼或者捕鱼,而是供其水下采沙。
“一吨沙的成本只有四五元钱,但是卖到上海、江苏等地可以高达七八十元,挖沙获取的暴利仅次于贩毒。”鄱阳县水利局某官员将鄱阳采沙与贩卖毒品等同了起来。还有一些地方官员承认:“在这儿一年采沙赚个几十万元的人不稀罕,捞个一两千万元的也大有人在。”
暴利总能让人疯狂。鄱阳湖沿岸农民疯狂圈水,然后转手发包给采沙船主,采沙船主则疯狂地挖沙卖钱,渔民们的生存空间被一点点挤占。知情人士透露,一条功率高达几千瓦的“吸沙王”采沙船,每次作业可在水底吸出一个60米宽的大坑,功率更大的可将水下深30米、100米直径范围内的沙石吸个精光。
“无限制的采沙对鄱阳湖渔业资源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湖底的底泥和草场被大量吸走、清除,使鱼类生活、产卵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江西省水科所高级工程师王昌来认为,近年来鄱阳湖渔业品种逐渐减少,个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