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采访时发现,这个有着“塞外鱼米乡”之称的地区因连续5年遭受旱灾,目前已被迫将10万亩水田改为旱田。
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的兴安盟,是嫩江、辽河的主要水源补给地区,境内有两大江河的重要支流绰尔河、归流河、洮儿河、霍林河等7条河流。多年来,当地各族人民在这些河流两岸开垦了47万多亩水田,种植着包括“
珍珠米”在内的优质水稻,是著名的“塞外鱼米乡”。
然而,从1999年开始,兴安盟连续5年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年降水量由过去的400毫米以上减少到200毫米以下,境内7大主要河流出现断流或干枯。全盟最大的察尔森水库设计库容量为13.5亿立方米,但目前库容量只有7000万立方米,导致下游15万亩水田无法耕种,只能打井补水或水改旱。
记者在位于察尔森水库下游的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乌兰胡硕嘎查看到,原来宛如江南水乡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许多稻田都改成了旱田。农民王文良对记者说:“由于干旱,河里无水,只好将稻田改为玉米田了。”
据兴安盟农业局局长刘玉顺介绍,3至5月,全盟降水量为10至20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七成。干旱导致全盟地下水位下降3米左右,原有的6万眼机电井已有50%无法利用。与此同时,全盟的旱田也遭受了打击,水浇地的保灌面积下降。
面对旱情,兴安盟围绕基本解决95%以上人口吃饭问题,以建设人均1亩保命田和3亩水浇地为目标,千方百计筹集抗旱资金和物资,抗旱保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