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成弓的云南裂腹鱼已能在人工环境中生存
1984年采集的大理裂腹鱼标本
核心阅读
洱海中曾生长一种名叫弓鱼的野生鱼,之所以称为野生,是因为它只能生活在纯天然的水中,若被人捕到,无论人类如何小心,它都会马上死去。上世纪50年代,弓鱼的产量曾占到了洱海渔业产量的一半,但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因外来物种的入侵和生存环境的改变,洱海中就很难见到弓鱼的踪影了。此后,人们只能在洱海上游的弥苴河等水体中见到极少数的弓鱼,市场价高达每千克200元。
但目前,经过多家单位5年的艰苦攻关,已经掌握了野生弓鱼的池塘驯化、人工繁殖、鱼卵孵化等关键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大理地区已失传多年的名菜“牛奶煮弓鱼”有望重回寻常百姓的餐桌。
像弓一样的鱼
弓鱼是洱海土著鱼类大理裂腹鱼和云南裂腹鱼的俗称。对于弓鱼名称的由来,在大理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被流放到大理期间,到洱海边游览时,发现洱海中游着一种鱼,成群结对的首尾相衔,游动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就像是一把巨型的弓。于是,杨升庵满怀赞赏之情,非常形象地将这种鱼称为弓鱼;另一种说法是,这种鱼在水中游动时,身体会弯曲成弓形;还有一说,是这种鱼非常喜欢跳水,并且还跳得很高,跳出水面的时候,身体总是弯曲成弓形。
被称为弓鱼的两种裂腹鱼,背上长满非常细小的鳞片,其腹部肛门的两侧,却分别有一块像鳞片一样的裂纹,因此有裂腹鱼之称。成鱼每条重2两—3两,骨少肉密,肉质细嫩,食味鲜美,蛋白质含量高。
弓鱼的丰产期在春季桃花盛开时,食法以清汤加青蚕豆米与鱼共煮,这种烹调方法菜名叫桃花鱼。清代大理学者师范写的“内腹含琼膏,圆脊媚春酒”,说的就是春食弓鱼的盛事。弓鱼还是大理佳肴沙锅鱼的主要原料,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远近闻名,深受人们欢迎。
大理裂腹鱼绝迹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大理弓鱼数量锐减成为濒危物种,还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4年3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渔业工作站的工作者,在洱海上游的洱源县右所西湖中,采到了一条大理裂腹鱼的标本。此后,人们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大理裂腹鱼的踪迹了。目前,洱海流域仅幸存极少量云南裂腹鱼。
据记载,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弓鱼的产量约占洱海渔业产量的一半。1973年,洱海弓鱼的年产量为50万千克。1973年以前的年收购量在6000至15000千克之间,1974年下降为4000千克,1976年为500千克,1977年仅收购65千克。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洱海里就很难见到弓鱼了。现在,洱海上游的弥苴河等水体中,极少量的云南裂腹鱼的市场价高达200元/千克。
找到弓鱼绝迹原因
&nb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