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倍镜仔细检查。必要时再用解剖镜检查蠕虫、甲壳类,记录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3、如果鱼体很小,可以剪取尾鳍边缘左右各一小块0.2—0.4平方cm面积置载玻片上,进行镜检,也可以剪取臀鳍、腹鳍或背鳍,以不影响观赏为原则,观赏鱼类的鳍条损伤后是可以再生的。
4、用弯头小镊子刮取头背部(双眼之间)和鼻孔附近的粘液(四滴),分别置载玻片两片上。其中一片加上一滴蒸馏水,加上盖玻片,外面盖上中培养皿,静置15分钟后镜检。另一片立即置于显微镜下检查。记录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另一载玻片为什么要等15分钟,根据水生所鱼病研究室细菌研究组的经验,粘细菌脱离鱼体,会逐渐聚结成一堆或多堆菌群,便于镜检。用高倍镜观察,往往可以看见菌群是属于纤维粘菌未定种(Cytophaga sp.),它是白头白嘴病的病原体,金鱼、红鲤、兴国红鲤,日本锦鲤的鱼苗、鱼种容易患病而大量死亡。
5、用弯头小镊子刮取体侧鳞片的粘液,进行镜检,记录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三)鳃部的活体镜检
1、一人用右手抓住鱼体,如果是中型或大型鱼,右手抓住鱼头部,左手抓住鱼尾部。检查者最好戴上显微外科专用放大镜,用小镊子掀开左鳃盖骨,检查鳃盖骨内外表皮,再检查鳃丝和鳃耙。
在鳃盖内处,常可发现较大的水蛭,即中华颈蛭(Trachelobdella sinensis),其体长3.4—5.5cm。呈淡黄或灰白色,稍带粉红色。它危害红鲤、兴国红鲤、龙州镜鲤、日本锦鲤等。在鳃盖上有时见到一个至三个红孢囊,用手指摸它,有柔软的感觉,每个孢囊中有一条红色线虫即鲇棍形线虫(Clavinema parasiluri)。它寄生淡水热带鱼,通常数量少,危害不大。鳃盖上有时见到白点,那是碘泡虫属的孢囊。
在鳃丝游离的边缘通常可见到白色蛆状虫体,就是鲤中华鳋(Sinergasilus undulatus)、大中华鳋(S.major)、华狭腹鳋(Lamproglena chinensis)和鲫狭腹鳋(L.carassii)。鲤中华鳋的体长为2.2—3.3毫米,大量寄生在红鲤、金鱼、红鲫、日本锦鲤上,使鱼体消瘦,严重时引起大量死亡,特别对幼鱼危害严重。大中华鳋寄生淡水热带鱼中的鲶科鱼,使宿主身体消瘦,生长发育受到较大的影响,但没有发现大量死亡的病例。狭腹鳋体长为1.9—3.7毫米,华狭腹鳋寄生淡水热带鱼中的鳢科鱼类,鲫狭腹鳋寄生红鲫、金鱼、红鲤、日本锦鲤,少量寄生影响鱼体生长和发育,未见大量死亡的报道。
2、用肉眼观察、检查较大的病原体完毕后,用眼科弯头小镊子轻轻刮取鳃丝四片,分别置载玻片两片上。其中一片中上一滴蒸馏水,加上盖玻片,外面盖上中培养皿,静置15分钟后镜检。另一片立即置显微镜下检查。记录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静置15分钟后的载玻片,主要检查粘细菌,根据活细菌运动方式、细菌的长度等可以鉴定为柱形纤维粘菌(Cytophaga columnaris)。该菌是危害观赏鱼类患烂鳃病的病原体,水温在25—28℃时,大量繁殖,使鳃组织破坏,严重影响鱼的呼吸,造成病鱼大量死亡。
粘细菌很难计数,可以再看看病鱼鳃丝糜烂状况:有时鳃丝尖端组织糜烂,造成鳃丝边缘残缺不全;有时鳃部某一处或多次糜烂,不在边缘处;有些病鱼鳃耙亦有糜烂,还带有污泥。根据鳃部病灶面积的大小,可以判断烂鳃轻度(“+”)、中度(“++”)、重度(“+++”)。
3、用同样的方法,镜检右鳃,记录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观赏鱼类鳃上发现的病原体有痘疮病的“增生物”主要在体表,鳃上也有,危害金鱼、红鲤、日本锦鲤等。有些病鱼的鳃丝上有点状充血,部分或全部鳃片呈苍白色,就可以在鳃上找到鳃霉菌(Branchiomyces sp.)。鳃霉菌对食用鱼危害严重,引起幼鱼、成鱼大量死亡,观赏鱼类中偶而发现少量菌丝体,危害情况尚不清楚。鳃上常可发现少量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菌丝体,经鉴定是同丝水霉(Saprolegnia monoica)和寄生水霉(S.parasitica)。水霉对金鱼、红鲤、兴国红鲤、日本锦鲤危害严重,淡水热带鱼通常生活在水温20℃以上的水体中,不会遭到水霉菌的感染。
鳃上经常有个体很小的原生动物出现,如飘游鱼波豆虫(Ichthyobodo nector)、鲤斜管虫(Chilodonella cyprini)、显着车轮虫(Trichodina nobillis)、球形车轮虫(T.bulbosa)、卵形车轮虫(T.oviformis)、鳃隐鞭虫(Cryptobia Braohialis)、颤动隐鞭虫(C.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