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混合感染,则应根据病原体的种类、数量、部位等确定主要病因,只有找出了主要病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鱼病的治疗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
返回 返回主页
3.鱼病的防治方法
一、加强精养池塘的水质管理
水质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健康与生长及饲料的利用率,因此充分认识池塘水环境的特性并加强科学管理,围绕着增氧和降氨这一核心问题做好水质调节工作非常必要。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清除池塘底过多的淤泥、
第二,定期泼洒生石灰(ph值偏低时)。
第三,高温季节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减少底层氧债,改善池水溶氧状况.
第四,水质过肥时用硫酸铜等药物适当杀死部分藻类,加注新水。
第五,在高握季节、高产池塘,定期施入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
第六,利用光合作用改良水质,
二、提高鱼体的抗病力
一要根据池塘条件和技术水平,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二要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生长活动情况,定时定量投喂,保证鱼吃饱吃好;三要选择配方科学、营养均衡的优质全价颗粒饲料投喂,避免鱼体发生营养性疾病;四要加强日常管理及细心操作,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池塘日记;五要选择抗病力强的优良品种饲养。
三、控制和杀灭病原体
(一)苗种检疫对购进苗种要检疫。
(二)清塘对鱼塘要彻底清整消毒。
(三)鱼体消毒春片鱼种入池时用药液浸泡鱼体,可有效杀灭鱼体表和鳃上的寄生虫和细菌。
(四)粪肥消毒;有机肥应消毒后再施。消毒可用生石灰、漂白粉、鱼康等药物。
(五)高温季节定期预防、①高温季节采取料台挂袋或定期泼洒杀菌药可有效预防细菌性鱼病。采用此方法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食场周围的药物浓度应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又不能影响鱼类摄食。二是食场周围的药物的一定浓度应保持1小时以上。三是必须连续挂袋或泼药3~5天;②高温季节,鱼生长旺季,定期投喂杀菌药饵,可有效地预防各种细菌性鱼病;药饵量计算应把吃食鱼体重全部计算入内,投药饵量可比平时减少10%~20%,一般连续喂3天。
——
返回 返回主页
4.用药方法与用药量
一、常见的用药方法
鱼池施药应根据鱼病的病情、养鱼品种、饲养方式、施药目的(是治疗还是预防鱼病)来选择不同的用药方法。主要用药方法有以下六种:
(一)全池泼洒法
是池塘防治鱼病的最常用方法。它是将整个池塘的水体作为施药对象,在正确计算水量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施药浓度来计算用药量,然后把称量好的药品用水稀释,均匀泼洒到整个池塘的水体,以治疗鱼病。消毒水体比较全面、彻底,缺点是成本较高。所以多应用于高产精养池塘,低产池一般在发生严重鱼病时才使用此方法,而且多使用较廉价的药物。
(二)挂袋法
即在投饵台前2~5米呈半圆形区域悬挂药袋4~6个,内装药量以1天之内溶解,不影响鱼前来吃食为原则,可用粗布缝制药袋或直接将小塑料袋包装的药品扎上小眼悬挂使用。此法适用于驯化投喂池塘,防治吃食性鱼类的鱼病,但鱼病后期吃食不好时不宜使用。其优点是节省用药成本,操作方便,对水体的污染小。
(三)浸洗法
即在1个容器内(一般用大塑料盆或搪瓷浴盆)配制较高浓度的药液,然后将鱼放入容器内浸洗一定时间后捞出,能杀灭体表和鳃上的病原体。其浸洗时间视鱼类品种、药物种类、浓度、温度灵活掌握。此方法的优点是作用强,疗效高,节省用药量。缺点是不能随时进行,只有在鱼种分池、转塘时才能使用。
(四)口服法
是驯化养鱼常用的用药方法之一。使用时将药物按饲料的一定比例加入粉料中混合制成颗粒药饵投喂,用于治疗鱼类的内脏病、出血病、竖鳞病等。其优点是疗效较彻底,药物浪费少,节省成本。缺点是对病情较重、吃食不好的鱼没有作用。
(五)注射法
多用于亲鱼的催产和消炎,一般采用胸腔、腹腔、背部肌肉注射。
(六)涂抹法
用于亲鱼的伤口消炎,常使用紫药水或碘酊。
二、鱼池水体的计算
采用全池泼洒法。用药时必须先准确计算鱼池水体,为此先要测量鱼池的长度、宽度和水深,圆形池塘需测出半径,再依下列公式计算体积。
鱼池体积(立方米)=长度(米)X宽度(米)X平均水深(米)
鱼池水体积(米):3.14X(鱼池半径米)的平方X水深
以上所列出的公式一,适用于方形或长方形鱼池;公式二,适用于圆形鱼池。需要说明的是方形鱼池一般是有坡度的,其横、断面呈梯形,在计算体积时其长度和宽度的测量应以水面至池底的1/2处为准。
三、用药量的计算
全池泼洒用药量(克)=池水体积(平方米)X用药浓度(ppm)
浸洗用药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