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提到海水
观赏鱼,最先的反应就是“海
水鱼很漂亮,但是很难养”。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由于国外专家之长期研究,已经克服了饲养的瓶颈。因为海水观赏鱼色彩之亮丽、种类之繁多已使其成为鱼迷们的新宠。更由于设备之改良、人工海水之研究,使得家中的迷你珊瑚礁已是目前国内外最新流行的趋势。所谓“家中的迷你珊瑚礁”,就是将家中的
水族箱培养成像天然珊瑚一样的生态,藉着人为的帮助,不断制造其天然的生物链,而使得水族箱的生物(鱼类、软体动物及植物等)有如生活在天然的珊瑚礁内。
迷你珊瑚礁应具备的条件
一座成功的迷你珊瑚礁水族箱应具备的条件有:设备、珊瑚礁石(俗称生物石)、珊瑚砂、海水、健康的鱼类、软体动物及饲养者的爱心和耐心,缺一不可,且具有因果关系。就设备而言,除水族箱外,一般还包括照明灯具、抽水马达、过滤器、气泵等,更高级的“迷你珊瑚礁"设备,还应具备生化过滤器(槽)、蛋白质去除器、硝酸盐消除器、紫外线杀菌灯、臭氧机等。更由于上海位于亚热带地区,在夏秋两季水族箱中的水温经常在摄氏28左右,甚至高达32度以上,而冬季水温又往往低于10度,在此情况下,大部分的软体动物及植物均会死亡。为维持水族箱最适宜的水温,另需增加一套保温设备,以维持水族箱中的水温,使其保持在摄氏24O~26O之间。为了避免破坏水族箱内的生态环境,应尽可能的避免翻动水族箱。但是市面上传统的上部过滤器设备而言,根本就是一个梦想,因为在水族箱底部的滤水盘(俗称浪板)之下所沉积的污垢(排泄物及食物残余物……等),无法由抽水马达抽出;于是这些沉积的污垢,在水中腐烂所产生的化学作用,因而破坏了水质的稳定,故每一段时间就必须清洗,如此一来就整个破坏水族箱中的生态。相信大部分的鱼迷们都有如此的经验,即每一次清洗完水族箱后,总会发现鱼有毛病或死亡。
目前国外最新的设备,乃是将整套的设备安置于水族箱底部的木柜中,在水族箱底部打洞,直接将过滤板下沉积的污垢抽入底部的过滤中,而后经过杀菌、加(降)温等程序将清洁后的水注入水族箱中;而每月只需抽换部分的新水即可,而不必搬动水族箱内任何的东西,此即是所谓的“底部过滤”,国外称之为“生命系统”。目前国外之试验有长达20年不翻动水族箱的纪录,此水族箱内的环境,完全和海底的珊瑚礁一样。而底部过滤之水族箱,在外观上看不到任何的设备或管件,就整体而言,其景观非传统式可比拟。
选用底砂的重要性
珊瑚砂在一个水族箱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装饰品而已,它还具有“生化过滤”的功能。一般人认为水族箱底部所设之“底砂”越白、越细则越好看,其实是错误的观念,因为许多白色的珊瑚砂是经过漂白的,而细小的珊瑚砂会影响过滤的效果,使得水族箱中的污垢累积在底砂层内。由于太细小之故,其砂粒本身缺少毛细孔隙,无法培养出大量“硝化细菌”,而使得水族箱中的有毒物质无法完全分解,对水族动物而言是有害的,因此应使用较大的珊瑚砂为底砂。珊瑚礁石又称“生物石”,是水族箱中造景不可缺少的。使用的生物石,最好是由海里直接采集后立即放入水族箱中;因为海里的生物石上,生长着许多藻类及其他生物,这些是许多鱼类的食物;同时还附着大量的硝化细菌,对于水质有很大的稳定作用。
但是这种“活化”的生物石取得不易,通常以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经处理后的生物石取代。买回来后,首先要以自来水清洗并浸泡3—4日后以日光曝晒,俟其干燥后方可使用;但是这种经过处理的生物石是“死的”,在水族箱中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使其表面遍布绿藻而“再生"。
在此要提出一点特别的说明:一般人布置水族箱,喜欢用纯白的珊瑚摆饰,再配上纯白的石景及底砂,当然看起来很醒目、漂亮,但是这却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因为“藻类”在一座水族箱中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试问在一个连藻类都不能生长的水族箱中,鱼类如何能生存? 国外的许多水族箱,其生物石长满寸许长的绿藻,其间还生长着许多一尺长的水草,随着水流的波动,有如天然的珊瑚礁,这种景观又岂是前者所能比拟。
3、海水中包含鱼只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饲养海水鱼,当然就一定需要“海水”,而天然的海水当然最适宜饲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