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刺激剂是指单独或同时与抗原使用均能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是由活性物质经独特的加工工艺制成的微生态添加制剂。水产动物免疫刺激剂主要使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机理来增强其抗疾病感染的能力。其免疫反应所持续的时间较短,且没有记忆成分。因此免疫刺激剂是提高水产动物免疫活性及疾病抵抗力的有效方法。免疫刺激剂的研究,代表着饲料添加剂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养殖中必将逐步取代抗生素而成为主要的饲料添加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免疫刺激剂的种类及作用
免疫刺激剂的组成成分主要为寡核苷酸类、可溶性肽类、功能性寡糖等。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有特殊的生物功能。免疫刺激剂具有刺激动物机体免疫系统,提高免疫反应能力,增强免疫效果和机体抗病力,减少疾病发生,改善营养水平的功能,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课题。免疫刺激剂按其来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1天然类免疫刺激剂
一些动植物提取物和中草药具有免疫刺激效果。可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甘草为一种糖基化皂角苷,具有抗煽动和抗肿瘤的活力。EDAHIRO等1991认为,黄尾—口服甘草可以提高其抵抗感染爱德华菌的能力。董发明等1996用苍术、黄芪等与NDII系活苗同时使用,可提高鸡的NDHI抗体效价,同时其T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呈现出与HI抗体效价相应的消长趋势。同时,许多试验证明,芦荟精、北芪及党参提取液、油菜素内酯等都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从皱纹盘鲍中提取的水溶性糖蛋白片段,具有体外杀伤肿瘤细胞和体内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SAKAI等1991报道,给虹鳟注射这种溶液后,能提高其嗜菌作用及天然杀伤细胞的活力,提高受鳗弧菌感染时的存活率。说明中草药和一些动植物提取物能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2左旋咪唑
左旋咪唑LMS是一种人工合成药物,用于人及动物线虫感染的驱虫剂。可提高动物对其他不同感染的抵抗力,提高嗜中性粒细胞的代谢及嗜菌活性,也可提高嗜菌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及血清中溶菌酶水平,血清中溶菌酶水平,具有增强细胞免疫的作用,能使受抑制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恢复正常,从而增强动物对细菌、病毒等的防御能力。OLIVIER等1985报道通过注射左旋咪唑和修改后的佛氏佐剂M
CFA混合物,可提高银大麻哈鱼对杀鲑气单菌的抵抗力。BABA等1993报道把鲤鱼浸泡在10MG/ML的左旋咪唑溶液中24小时,结果表明可以提高鲤鱼对嗜水气单孢菌的抵抗力,且能提高嗜菌细胞的趋药性能力、嗜菌能力以及化学发光。SIWICKI等1990表明,虹鳟脾脏在体外采用鲁氏耶尔森菌O—抗原加左旋咪唑进行免疫反应,结果发现并未刺激脾的抗体产生,抗体产量的形成完全被高剂量的左旋咪唑抑制。说明左旋咪唑有免疫增强效果,在水产动物中使用可提高抗病力,降低死亡率。但使用过量则出现免疫抑制作用。
1.3微量因子
维生素微量因子可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变机体免疫细胞的相对数量来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维生素C能通过非特异性免疫通过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ORTUNO等1999用3000MG/kg的VC投喂金头鲷,结果其吞噬活力、呼吸爆炸作用及血清补体活力均显着提高,同时维生素E可保护脂溶性细胞膜和脂肪酸不被氧化,补充适当的维生素E,可增强虹鳟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中国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PO活力;矢野等1988以8000MG/kg胆碱和250MG/kg的泛酸投喂真鲷,发现其血清中的补体价上升。黄克和1990报道,在饲料中添加0.2—0.4MG/kg的硒,能增强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帮助抗体的产生及由IGM转变为IGG,并降低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
1.4生物因子类
生物因子类主要刺激T、B细胞分化和发育,快速诱导抗原在淋巴母细胞表面上的表达。生长激素同泌乳刺激素直接影响巨嗜细胞、淋巴细胞及天然杀伤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SAKAI等1995报道外源性生长激素能刺激虹鳟提高其白细胞的超氧阴离子含量。HARRIS等1998,2001发现,A—黑色素能增强巨嗜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的嗜菌活力。
1.5微生物类
微生物类的免疫刺激剂是通过抗氧化作用来改变机体免疫细胞的相对数量,从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微生微生物来源的葡萄糖、细菌脂多糖、肽聚糖等可激活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注射用脂质体处理过的疫苗后,可提高真鲷的巨嗜细胞的嗜菌能力;MACARTHUR等1985报道,给鲽注射脂多糖后,可提高其巨嗜细胞的游走能力,同样,脂多糖能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