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动植物物种入侵中国,破坏中国的生态,并不是新鲜事。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目前我国大约已有37个外来入侵动物种,90个外来入侵植物种。
但对这个问题,以前并没有引起中国媒体的足够重视。“食人鱼”做为
观赏鱼类进入中国,也并非最近的事,几年前我就在国内的
水族馆观赏过。最近不知为何中国媒体持续不断猛炒“食人鱼”事件,引得管理部门立即采取行动,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在全国各地彻底清查处理“食人鱼”,连北京海洋馆馆养的300多条“食人鱼”也未能幸免。“食人鱼”突然成为媒体明星,显然是由于其令人恐怖的习性,情形与不久前美国媒体猛炒中国黑鱼入侵美国差不多。
公众有了保护生态的意识,本是好事,但是如果没有掌握可靠的知识,在媒体的炒作之下,却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为了避免“食人鱼”逃逸到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在中国南方各省禁止养殖,很有必要,但是我就不能理解为何要在全国范围内赶尽杀绝,连北方水族馆也成了目标,让广大中国人从此失去了观赏“食人鱼”的机会。“食人鱼”是热带鱼类,其适宜生存水温为20多度,一旦水温降到10度以下,就无法存活,根本不必担心它们会在中国北方的自然环境中安居。美国60年代“食人鱼”也曾做为观赏鱼风行一时,当时就有动物学家预言“食人鱼”很快会入侵美国生态环境。但是到现在,美国虽然有十个州偶尔有在野外发现被遗弃的“食人鱼”标本的报道,“食人鱼”并没有成功地在美国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目前美国有21个州禁止饲养“食人鱼”,3个州对饲养“食人鱼”有所管理,而其他州则没有任何限制,因为这些州的室外水温会低到使“食人鱼”无法生存。
中国之所以对“食人鱼”如临大敌,或许与这个中文名称有关。“食人鱼”的学名叫锯脂鲤,俗名本来叫水虎鱼或比拉鱼,后者是其南美瓜拉尼语叫法piranha的译音,美洲各国也都这么叫,原意是“魔鱼”。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它被中国人叫做“食人鱼”或“
食人鲳”。我怀疑是中国商人为了吸引顾客而故意起的耸人听闻的绰号,却没想到这个绰号反过来导致它在中国市场的彻底丧失。
锯脂鲤是生活在亚马逊河的约20种淡
水鱼的统称,实际上大多数是素食的,以从树上掉到河里的果实为食。只有少数是肉食的,其中最凶猛的是塔氏锯脂鲤,腹部有漂亮的红纹,俗称红腹比拉鱼,也就是这次新闻事件的主角“红腹食人鲳”。这种锯脂鱼可长到30cm长,牙齿像刀片一样锋利,下颔强劲有力,很容易撕咬下一大块肉。它们以大约20条为一群四处觅食,一旦对猎物发起攻击,很快就可以把猎物血淋淋地、活生生地撕咬得只生下一个骨架。这种疯狂撕咬的情形足以使任何一位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1914年出版的《穿过巴西野外》一书中夸张地描述了比拉鱼,使比拉鱼从此臭名远扬。以后又经好莱坞电影的大肆渲染,比拉鱼做为可怕的“水中恶狼”的形象,也就进入了公众意识。
实际上比拉鱼很少主动攻击健康的哺乳动物,那些不幸成了其盘中餐的哺乳动物都是病得奄奄一息或倒毙河中的。因此,中国媒体所说的“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鉴于食人鲳十分猖獗,人们过河时,常常要先向河里投掷牛肉等,把食人鲳诱引开。当牧人赶着牛群涉水过河的时候,必须先将一头老弱的牛赶下水,让食人鱼大快朵颐,才能保证其他健壮的牛顺利过河。在食人鲳活动最频繁的巴西马把格洛索州,每年约有1200头牛在河中被食人鲳吃掉。”云云,是捏造出来的。比拉鱼更是很少主动攻击人。那些遭到攻击的人或者是因为去挑逗它们,或者是因为身上有伤口或在河边屠宰牲畜,血腥味把比拉鱼吸引了过来。虽然偶尔会有人被比拉鱼咬伤,却只有在小说和电影中才会发生人被比拉鱼吃掉的事,实在对不起“食人鱼”这个名称。亚马逊流域的土著并不害怕比拉鱼。在比拉鱼出没的水域,小孩照样游泳,妇女照样洗衣服,男人们见到比拉鱼则可能会去抓它们,据说其肉虽然味道平平,却有壮阳功能,因此在当地水产市场上颇受欢迎。是人食鱼而不是鱼食人。
比拉鱼的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