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到了1848年以后,我国金鱼的饲养已经进行有意识的选种了。如句曲山农(1848)在《金鱼图谱》中写道:“咬子时雄鱼须择佳品,与雌鱼色类大小相称。”宝使奎(1899)在《金鱼饲养法》中说:“鱼不可乱养,必须分隔清楚。如,
墨龙睛不可见红鱼,见则易变。翠鱼尤须分避黑白红3色串秧儿。花鱼亦然。红鱼见各色鱼,则亦串花矣。蛋鱼,纹鱼,龙睛尤不可同缸。各色分缸,各种异池,亦令人观玩有致。”拙园老人(1904)在《虫鱼雅集》中写道:“养鱼一块,各归各盆。母鱼食白,亦如孕娠。若相搀杂,种类不分。即或出子,必难成文。”当时的人们,不仅知道了选鱼,而且知道了选种,把具有优良性状的前代金鱼选择出来,到了繁殖的季节,即用来进行配种,产生其后代,再在后代中不断挑选,选择优良者;淘汰不良者,或当作商品出售。待到来年春季,再进行配种,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反复循环,到1925年的77年中,已有了墨龙睛、狮头、鹅头、绒球、朝天眼、蓝鱼、紫鱼、翻鳃、珠鳞、水泡眼等10个新品种。
5、杂文育种时代
杂交育种时代 1848~1925年,金鱼饲养者不仅知道了选择鱼苗,而且开始了有意识的选种。但是,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利用不同金鱼品种进行杂交来培育新品种,那时人们只知道各品种应分开饲养,不可混养在~起,否则种类不分,容易混杂。
在人们尚未意识到选种的重要性时,有时候可能是各品种混养在一起,这样往往也会发生自然杂交,否则就不会有“墨龙睛不可见红鱼,见则易变”这样的认识了,实际上这正是墨龙睛与红色金鱼杂交后发生的变异。又如花斑鱼的出现,就是红色与白色鱼杂交的结果。自然杂交在人们尚未意识到选种的情况下,也会发生的,只不过是不为人们所注意罢了。
1925年以后,人们除了有意识地进行人工选择外,还利用金鱼的各种不同品种进行杂交来选育新品种。如陈校教授(1925,1934)曾利用蓝花睛鱼与紫龙睛鱼杂交,培育出紫蓝龙睛鱼的新品种,五花龙睛是由透明龙睛与各色龙睛杂交而来的。蛋球(龙背绒球)是由龙球呢睛球)和蛋鱼杂交而来的。又如龙珠(龙睛珍珠)是由龙睛鱼与珍珠鱼杂文选育而成的。近几十年,由于我国的金鱼饲养者普遍地采用了杂交的方法来培育新品种,使许多性状得到重组,很多新品种得以不断地出现。
综上所述,金鱼最初发现于我国晋朝(公元265~420年),处于野生时期。唐朝开始半家养放生时期,这时只有红黄色金鲫鱼,仅在颜色上与野生鲫鱼不同,没有新品种出现。南宋(公元1163年前后)时,金鲫鱼由半家养进入家化阶段,开始了家池养育时代,这时出现了白色和花斑2个品种。南宋以后(公元1280~1546年),是由他养过渡到盆养的过渡时代,这个时期,没有发现新品种的记载。明朝至清朝(1547~1847年)为盆养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五花、双尾、双臀、长鳍、凸眼和短身等6个新品种。清朝(1848年)时已开始了有意识的选种,到1925年时,出现的新品种有墨龙睛等10个。1925年以后,进入了杂交育种新时代。这个时期新品种层出不穷,且绝大多数都是在以前的基本品种上经过杂交重组,形成的多个性状结合在一起的新品种。
金鱼品种是怎样形成的
金鱼有如此繁多的品种,它是怎样形成的呢?陈帧教授认为金鱼品种形成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生活条件的改变;二是人工选择。这种观点,在我国广为流传,很有影响。如在一些城市公园的金鱼宣传廊中,向群众普及金鱼生物学知识,解释金鱼品种形成时,都是以这一观点作为依据的,而且一些有关金鱼的科普小册子,也是以此种观点解释金鱼的变异。如徐金生等(1981)在《中国金鱼》一书中说:“金鱼变异和优良品种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生活条件的改变和人工选择的结果。”也是接受了这一观点。那么,此种观点能不能成立呢?它是否是金鱼品种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