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汉中市南郑县秦岭大鲵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市水产工作站、汉中植物研究所和留坝县狮子岩大鲵驯养繁殖场合作开展的“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试验研究”项目日前通过了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该项成果为大鲵的苗种繁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与方法,步入了人工控制下实现大鲵自然繁殖苗种的新阶段。该项目的实施对大鲵资源的保护和提高当地农民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良好前景。
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就是在大鲵的原产地或适生地选择一块空闲地,首先建造人工小溪流、在溪流两侧建洞穴,然后在洞穴上方覆盖土壤并种植草本植物,以营造大鲵的适生环境;饲养用水主要引自附近的河水,使用前要经过建在人工小溪流上游2~3个阶梯式的过滤水池,其水质安全以此得到保证。此外,在其周围还建设有室内稚鲵和幼鲵饲养池、防逃设施、看护设施、饵料生产设施等。使用该仿生态环境驯养繁殖大鲵,不仅避免了天敌和各种自然灾害对大鲵的危害、个体间的相互捕食及伤残,而且有利于种鲵性腺的自然成熟、同步发育和自然产卵孵化,极大延长了种鲵的使用寿命,对大鲵这一古老物种种质资源的保护将产生积极作用。2004~2006年,课题组使用37组大鲵作为亲体,已经连续3年累计产卵17450粒、孵化稚鲵14227尾,出苗率由2004年的74.6%提高到2006年的85.4%,平均出苗率达到了81.5%。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3.5亿年前与恐龙同时代并延续至今的珍稀物种,是鱼类与爬行类之间的过渡性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两栖动物中体形最大、寿命最长的古老动物,有“活化石”之称。大鲵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和一定的观赏价值,人为捕杀现象相当严重,加之近年来大鲵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及其自身繁殖能力低下等原因,野生大鲵种群数量锐减、分布范围缩小、个体趋于小型化,在许多原有分布区已经绝迹。目前,大鲵被国家列为Ⅱ类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均将大鲵的受威胁现状列为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等级。
陕西省秦巴山区地理位置独特、植被环境丰富多样、气候与水分适宜,是我国大鲵的主要原产地。陕西省自2000年批准建立第一批大鲵人工驯养繁殖场以来,目前已经依法批准建立了41个大鲵驯养繁殖场,各场在驯养繁殖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大鲵仿生态人工驯养繁殖试验研究”项目依据大鲵的生物学习性,在全国率先创立了“模拟自然生态条件,人工驯养繁殖大鲵”的养殖模式,已连续3年使大鲵繁殖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