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国成主持罗非鱼品种对比试验,检查罗非鱼生长情况。
姚国成委实称得上著作等身,技术推广成果众多。近20年多来,姚国成发表科技文章100多篇,30多万字;同时在4个出版社出版科技书籍17本,260万字(他执笔约210万字),发行20万册。他编著的《池塘高产养鱼》先后四次印刷,发行2万多册,最近该书被评为广东农民最喜欢的50本“心水书”之一。他著写的《广东淡水渔业》被评为2000年全国技术经济十大优秀论著之一。
2005年获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年他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省水产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等。
为了推广优良品种,增加养殖对象,姚国成早在1985年就在《广东科技报》辟专栏介绍水产养殖优质品种,之后在《南方日报》农科园地栏目介绍名优水产品种养殖技术。同时牵头编写15万字的《名贵水产养殖技术》和33万字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实用技术》,先后发行4.3万册,促进了广东名特优水产养殖快速发展。
为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和效益,姚国成从1990年开始,重点总结各地涌现的水产养殖高产高效典型经验,1991年总结珠江三角洲池塘养鱼高产综合技术,在《广东科技报》连载。先后编著了《养鱼高产技术与致富经验》、《池塘科学养鱼高产技术》、《优质高产高效――淡水养殖技术经验》等,这些书籍的出版发行,普及了水产养殖高产技术。2006年广东省池塘养鱼亩产651公斤,为全国平均377公斤的1.73倍。
渔民说他是“最亲最好的朋友”
在珠海渔民中,至今流传着不少姚国成的故事,姚国成成了这些朴实渔民眼里的科技大使、致富引路人。
珠海平沙罗非鱼养殖基地有一万多亩,但在2003年前,这块目前广东省连片面积最大的罗非鱼无公害养殖基地,还是一片甘蔗地,平沙的农户种了几十年甘蔗,每年仅有四五千元的收入,生活清苦。
2002年,姚国成到平沙调研后,建议当地政府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开发进行罗非鱼养殖。在他的协调帮助下,基地很快建成,第一年便一举成功。2004年,尝到甜头的基地一下子扩大到一万亩。
2005年,姚国成亲自挂帅在平沙罗非鱼养殖基地开展“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和罗非鱼良种的表征对比试验,获得圆满成功。2006年基地罗非鱼养殖总产量达到8500多吨,鱼虾总产值6600万元,每户农户纯收入普遍达到2-5万元,最高的超过10万元,是以前种甘蔗收入的5倍还多。
这期间,姚国成安排或组织有关人员为农户进行技术培训,500多户农户从中直接受益。
平沙镇平塘社区的养殖户巫新洋,以前每年辛苦种甘蔗一亩地最多赚500元,现在纯赚5000元没问题,在姚国成的帮助下养三年罗非鱼,赚回了一幢小洋楼;曾经艰难度日的前锋社区的陈生,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带动下仅2006年就赚回了十多万元。养殖罗非鱼改变了平沙很多农户的命运,难怪渔民们亲切地称姚国成是“最亲最好的朋友”、是平沙养殖户的致富大使。
他把培训班办到渔村渔港
2001年11月,在姚国成的争取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广东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建立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2002年9月举办首届海淡水养殖种苗繁育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班。短短3个多月,组织了307人进行技能培训与鉴定,这个开门红让姚国成开心不已。
北部湾是渔民聚居的地区,渔民们传统上都在中越海域打鱼,后因边界划分问题。2003年开始,该地区约3万渔民要转为养殖。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承担了转产转业渔民培训任务,姚国成经常下乡进村做技术培训。一年里,就办了19期培训班,培训了2000多人。
2004年初,他在湛江的乌石渔港主持召开广东省渔民转产转业培训项目协调会,组织制定《广东省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培训实施方案》,举行了广东省首期转产转业渔民养殖技能培训鉴定班作示范,把培训班办到渔村渔港,全年培训转产转业渔民及其直系亲属4222人,其中参加考核3932人,合格3849人。2006年也按时完成了3500名渔民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
为了及时推广普及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姚国成于2000年提出创办《海洋与渔业》科技月刊,自任主编,刊物于2000年10月出版后,深受业内和渔民喜爱。2002年11月,被国家科学技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