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14日,笔者应邀参加了由上海新民晚报经济部,台湾中时报系,联合举办的“中华金鱼生态博览会的专题研讨会”。研讨会在上海科技馆会议厅举行,除上海、台湾二地的同仁参加外,还有日本,马来西亚的同仁也应邀参加,会议采用专家专题发言和参会者当场提问的形式进行,笔者参会主要关心中国金鱼的出口贸易动态及国外对于中国金鱼输入的有关品质及检验检疫方面的信息。
会上,国外同仁认为国际市场对于中国金鱼的输入缺口很大,定单也是稳定的,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金鱼输入依赖性还较长。
自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口岸出口的第一批金鱼起,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内中国金鱼出口贸易量没有走出瓶颈?笔者认为我们除了在空运优势上不及新加坡外,主要输在质量意识上。国内的生产商及出口商均没有强烈意识到我们的金鱼质量在不断下降,其中表现是:出口金鱼质量偏差,规格偏小,新品种几乎没有出现,包装技术没有规范化。而质量方面,主要体现在金鱼的色彩不纯正,如红色偏黄,黑色偏紫,兰色偏黑等,金鱼的肥满系数达不到标准,总体偏瘦,抗病力减弱,不耐出口的长途运输。同时,对金鱼出口前的“三清二漂”操作也不规范等等。
目前,国内生产商对金鱼品种的提纯不够重视,一般的金鱼场多是自留鱼种繁殖,自产自销。有些渔场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连种鱼都出售,繁殖时苗种不够就从商品鱼中采卵,久而久之,金鱼的杂交优势就没有体现出来,却尝到了品种退化的苦果。观赏鱼的功能是看、是欣赏,试问如果一条淡水鱼未能达到500克以上就上餐桌,那么,淡水鱼的主要消费对象——餐饮业是不会进货的,也就失去了半壁江山。同样,观赏鱼的色彩不好,国外的进口商就会减少订单,所以观赏鱼的色彩就如同淡水鱼的体重。有些大塘养殖的金鱼肥满系数很差,鱼体瘦长。如文种金鱼应是纺缍形体形,大塘养的文种金鱼体扁、体高(欧洲进口商已明确表示不进口中国塘金鱼)。产生这种原因主要是生产商用饵料没有到位。我们知道金鱼是鲤科鱼类,一般鲤科鱼类对饵料中的蛋白质要求在28%左右,但同为鲤科鱼类中的金鱼对饵料中的蛋白要求要大大高于28%。笔者在上海水产大学做金鱼饵料对比试验后,得出只有在饵料中的蛋白达到38%以上时,才能真正体现出金鱼的品质。这些品质的体现就是其子一代甚至超过其亲本。金鱼的体质强了,也增加了出口运输的成活率,进而提高了国外进口商经营中国金鱼的信心。那么,目前国内生产的一些劣质金鱼为什么还有延续的市场。笔者曾对上海西部的一个大型金鱼场作过调查,其产品主要输入内地,可能在内地进行金鱼再生产,再出口,而不是直接出口,当然经济效益也不会很好。
近50年来,中国在金鱼出口品种上,没有大的变化,新品种很少出现。这主要是国内金鱼生产均是民营,没有培育研究新品种的经济实力。国内100多家的水产研究所,从来未在这个领域里投入过,所以金鱼品种失传多,新种出现少,估计这种局面还要持续几十年。
中国金鱼出口为什么还有潜在的国际市场,据台湾同仁介绍,台湾目前几乎没有金鱼出口,当地出产的一些金鱼在当地销售还不够,据日本同仁人见超先生介绍,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在爱知县、奈良县,还有几家生产金鱼的渔场,随着城市化进展,目前日本仅剩下奈良县一家渔场在生产金鱼,而且品种单一,以生产流金为主,日本市场对于中国金鱼的输入一直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只要中国金鱼的品质有保障,那么日本市场对中国高品质金鱼的输入应该是敞开的。即使是价格高一点,只要保证品质,日本市场也能接受。日本朋友已经提示了,中国金鱼出口应是优质优价,而不要走低品质低层次的无序竞争。同时日本朋友提出,希望中国金鱼出口在包装上进一步标准化。马来西亚同仁在会上介绍了目前马来西亚饲养金鱼品种不多,仅十来种,他们非常看重中国金鱼的潜在市场,视中国为主要竞争对手。为此,笔者呼吁:国内的金鱼生产商、出口商尽快提高金鱼生产出口的质量意识,中国金鱼出口要在国际上争一席之地,首先要从生产抓起,发挥各地的养殖优势,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出口优质高档的金鱼。实践证明,苏州的一些金鱼生产商已经体会到优质金鱼的价格近几年在不断上升,而劣质金鱼市场在萎缩。如苏州生产的12-13cm优质红狮子头在当地交货价已经到4—4.5元/尾人民币,而北方塘养的20cm红狮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