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概况
休闲渔业是一种以传统渔业为依托、适应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消费需求、跨行业发展的新兴产业。休闲渔业的兴起,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渔业的内涵和功能。休闲渔业具有三种表现形式:观赏渔业、观光渔业、垂钓渔业。
(一)观赏渔业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观赏鱼养殖业不仅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而且发展势头日益强劲,成为全省渔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省观赏鱼养殖面积已经超过3.8万亩,产值超过3亿元。观赏鱼产销兴旺,也带动了渔具、水族器材用品、观赏鱼饲料、渔药等相关产业发展。近年来,广东观赏鱼及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水族经营店铺超过5000家,水族爱好者逾25万人,水族产品占有国内水族观赏鱼市场的80%,出口创汇超过300万美元。
(二)观光渔业
近年来,南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加上鱼价低迷、油价等生产成本上涨,捕捞渔业效益急剧下降,捕捞渔船70%亏本,大部分负债经营。渔民被迫自发寻求出路。加上在假日经济的促动下,渔业观光游以体味淳朴的渔家风情和天高海阔的自然景观为亮点,广泛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广东省观光渔业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初,起步于90年代中期。截至2001年9月,全省约150艘渔船经营观光渔业,从业人员约4500人,几年来累计出航约3.8万航次,接待游客约47万人次,总收入约3730万元。2001年9月,鉴于观光渔船不符合现有客船运输管理规范,省政府要求停止渔船载客行为。但渔民普遍对停止发展观光渔业表示不解,强烈要求重开观光渔业。
2003年4月,经深入调研,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与省海事局联合下发了《广东省休闲渔业试点暂行办法》,确定了海洋与渔业部门为试点工作的主管部门;对休闲渔业行为、渔船进出港签证、安全监督等方面进行了规范。2003年5月至2004年间正式在广州、中山、珠海、惠州等地先后开展试点工作,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统计,观光渔船比捕捞渔船每年收入多3万~15万元不等,而油耗量是捕捞渔船的1/3,因而深受渔民欢迎。其间,观光渔业渔船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同时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如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围绕十五涌渔业观光游渔港为中心规划了“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已建或将建项目有湿地公园、百万葵园、花花世界、万顷荷香、海景生态庄园等,正逐步打造一个集休闲、度假、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大农业旅游圈。
(三)垂钓渔业
垂钓渔业包括池塘垂钓及海上游钓两种。广东省垂钓渔业以生产经营型为主,即利用现有的渔塘条件、渔场设施,开展垂钓业务,以渔业生产经营为主,以垂钓为辅的生产方式。它投入少见效快,让游客充分享受大自然的乐趣。游钓休闲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渔业产业。目前,在惠州市大亚湾已初具规模。据统计,近两年大亚湾每年接待游客达二三百万人次,其中出海游钓的游客达5万~6万人次。垂钓活动的开展,带动了钓具产业的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每位垂钓者除初期购买钓具外,每年所消耗、补充钓具的费用平均200元左右。目前全省垂钓爱好者约14万人左右,按此计算,全省垂钓爱好者一年消费约2800万元左右。但相对国内外垂钓渔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广东省垂钓业仍属于早期发展阶段,与之存在很大差距。
广东省休闲渔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也碰到了不少困难,遭遇了挫折。
(一)发展观念滞后,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长期以来,由于高度重视传统捕捞和水产养殖生产、加工,休闲渔业的发展一直没有摆上重要位置,因而缺少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导致产业发展具有盲目性,存在“一哄而上、重点不突出”的现象。
(二)产业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全省休闲渔业产业产值只占渔业经济产值的1%左右。大部分休闲渔业基地建设规模和投资较小,普遍只有几亩到十几亩的水面,几十万元的投资,缺乏真正集观赏、垂钓、捕捞、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规模综合型休闲场所,未能形成规模效益。绝大多数项目形式单一,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基本上以观光旅游为主,档次低,经济附加值低,配套设施及相关服务总体滞后,未能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品味游客的需要。
(三)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受各地经济基础、人们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