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各地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围填海”热已经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全国性围填海规划将在今年正式启动。这是我国首次制定全国性围填海规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指出,大型的围填海项目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退化、环境恶化、资源衰退、海洋灾害加剧等多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土地“闸门”紧缩,在漫长的中国海岸线上,一连串大大小小的城市越来越多地实施围填海工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填平大片海湾,向大海要地。纷纷兴起的填海工程,只把大海当成索取的对象,而没有考虑盲目“填海”的后果。如果不严格评估和控制围填海工程,可能填来的不是珍贵的土地,丰厚的经济效益,相反,填掉的很可能就是海滨城市自身的发展环境。因为无序而无度的“填海造城”已对毗邻海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严重破坏:一是导致滨海湿地、
红树林、
珊瑚礁、河口等重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二是改变了相关海域的水文特征,影响了鱼类的洄游规律,栖息地、产卵场等鱼类生存的关键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渔业资源锐减;三是改变了原始岸滩地形地貌,海岸带的防灾减灾能力降低,海洋灾害的破坏程度加剧。
规划“填海工程”要慎之又慎。在这方面,日本就有深刻的教训。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各种工厂大量涌现,使国土面积狭小的它陷入了困境。于是,日本开始大规模的填海造陆。从1945年至1975年,日本政府填海造地11.8万公顷(相当于两个新加坡的面积)。在获得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大肆填海造地也埋下了巨大隐患。自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各地的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万公顷,后来每年仍然以约2000公顷的速度消失。造成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海洋污染,很多靠近陆地的水域里已经没有了生物活动,海水自净能力减弱,赤潮泛滥。一些海岸线上,大面积森林消失,小鱼小虾绝迹,日本渔业由此遭受了重大损失。
海域港湾是大自然千万年演化形成的资源,应着眼于保护利用,合理开发。国外许多城市,更普遍的是挖港,很少有填港的。而我们的决策者、建设者们,在那么多的“填海造城”教训乃至惨剧面前,依然热衷于“移山填海”,高奏“海堤之歌”。值得欣慰的是,从去年11月1日起,国务院颁布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开始施行,规定此后我国将严格控制围填海工程,且必须举行听证会。如违规围填海、修建人工岛等,将被处以最高可能超过20万元的罚款。
尽快停止“向大海要地”的种种不科学“围填海”举动,尊重科学,敬畏自然,走科学、和谐发展之路方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