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使用方便、来源广泛、疗效明显,往往用药对症就能起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仍是广大养殖户首选的方式,尤其再细菌性疾病的控制上。但水产品中渔药的残留既不能危害人类健康,也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因此,规范渔药的使用方法,限制与禁止将新开发的人药作为渔药主要或次要成分,也限制与禁止直接向养殖水域泼洒抗生素;认真及时作好用药记录;严格遵守休药期,确保水产品与环境安全。
2.控制病原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事后天性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停药可以消失。国外在水产上实现HACCP,使用的渔药均有记录,可以通过轮换给药。间隔给药等方法可达到抑制抗菌药的耐药性的目的。渔用抗菌药开发重点必须符合水产动物专用的要求,药物饲料添加剂应朝着无残留、抗菌、促生长、无交叉耐药性方向发展。另外,利用基因工程开发基因型渔药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3.加强渔药药效的理论研究
深化药动学,药效学研究,探讨同一药物在不同的水生动物体内代谢动力学种属差异性研究;研究环境因子(如温度、盐度、融解氧等)对水生对动药动学影响;在细胞和分子水平水平上建立水生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或模型,开展中草药在水生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和消除规律研究;比较研究水生动物健康与非健康水平时的药动学,建立人工诱发疾病的水生动物药动学模型;运用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将药动学与药效学联合起来研究等等,最终掌握渔药在体内的代谢规律、渔药在体内的蓄积部位及蓄积程度,才能做到科学用药,制定细致、合理的休药期,为临床安全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有利于知道剂型的选择和新药的开发。
4.加强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生物渔药、中草药的研究和开发
免疫增强剂通过作用与非特意性免疫因子来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并减少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物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比化学药物安全性高,比疫苗应用范围广,如低聚糖、壳聚糖磺酸酯。几丁质等富含多糖、生物碱、有机酸能显著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功能。微生态制剂安全、低毒、有效,已经引起水产养殖者的重视,如反硝化聚磷菌。生物渔药是通过某些生物的生理特点或生态习性,去吞噬病原体或抑制病原体生长,如我们已从自然环境种筛选到一些能对海水弧菌。淡水气单胞菌等致病菌具有较强裂解作用的蛭弧菌,一周后能使致病菌浓度下降4-5个数量级。中草药具有来源广泛、使用方便、价廉效优、毒副作用小、无抗性、不易形成渔药残留等特点,在预防疾病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如三黄粉。
5.新型渔药及其剂型
通过多来源。多途径的方式改造药物化学结构,或研制开发窄谱性渔药、水产专用渔药。新型消毒剂、“三效三”渔药(即高效、速效长效与低毒、低残留、抵抗药性)已刻不容缓。由于渔药药效受外界因子影响显著,应根据水产动物的种类和规格。发病类型及程度、渔药的性质等采用不同的剂型,如微胶囊剂、缓控释制剂。
三、展望
渔药的发展已进入调整前进期,水产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是渔药发展的先决前提。渔药由国家标准化审批、渔药企业GMP规范化生产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专用渔药、生态环保型渔药、环境修复类渔药、生物渔药、疫苗类预防渔药、诊断制剂、消毒制剂及中草药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使用有毒害、有残留的化学药物,滥用抗生素将受到限制或禁止,渔药处方药将提上日程,与国际逐渐接轨。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