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了5个古老的农业系统,作为世界农业遗产进行保护。作为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农作方式,青田的稻田养鱼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入选项目。
按照粮农组织的解释,世界农业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到主产地龙现村为青田县的稻田养鱼举行了世界农业遗产的挂牌仪式。由此,龙现村成为世界农业遗产在全球第一个挂牌的保护区。9月份水稻收割前后是青田田鱼成批起捞上市的季节,为此,记者赶在起捞前去青田寻访田鱼。
一条田鱼养了38年
龙现村位于青田县东南,是个远离一切交通干道的村落。1999年,龙现村被国家海洋总局认定为中国田鱼村,村口有费孝通的题字。
走进村中,一片片已经开始泛黄的稻田分布在屋前屋后,随风波动,仿佛在告知人们秋的讯息。在田边看那些田鱼,你撞我一下头,我吻一下你的尾巴,或聚拢或分散,十分有趣。
龙现村现有农田396余亩,水塘140多个,具有得天独厚的养殖田鱼的优势。村里人女儿出嫁,有田鱼(鱼种)作嫁妆的习俗,象征着热爱劳动和致富。
除了食用及卖钱,村里也有人仅仅是因为喜欢而养鱼,他们都是些年迈的老者。他们会将屋子用石柱支撑,然后将底部挖空,注了水养田鱼。有些鱼养了十年、几十年了,也就有了感情,不吃不卖。村里人说,村里最老的一条鱼曾养了38年,重15斤。
一方水养一方鱼
杨民康是龙现村养田鱼大户。每天清晨5点,他准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田边看鱼。
据他介绍,鱼苗放养一般在2月底,田里水温在10℃以上。投放前,水田要用生石灰消毒,鱼苗也要用盐水洗过。为了鱼的健康生长,杨民康还要经常到山上捡些樟树枝、松树枝,把它们浸泡在稻田里,用来防止鱼体上生寄生虫。
杨民康的妻子伍丽贞是金华人,嫁到青田县之前根本不知道稻田里还能养鱼。现在她负责每天上午8点和下午3点用麦麸、米糠等天然饵料喂鱼。没事的时候,伍丽贞喜欢看鱼在田里找食物,觅食时,鱼搅动水体,翻动泥土,“就像牛在耕地。”伍丽贞现在不用下地除草,而这是她以前最烦做的事,“那些猪毛草、鸭舌草不除去,它们就会和水稻抢夺肥料、地盘、水分和生长空间。现在好了,都给田鱼吃了。”
而联合国粮农组织所关注的也正是这一点:稻谷可为鱼类提供遮阴和有机物质,鱼类又可以为水提供氧气、吞食有害昆虫、有益于养分循环。
龙现村的水是从山上流下,村里依循一种古老的规矩,将这些溪水公平地分到每户人家的田里。水质差一些的就排到沟里或塘里。水对稻米对鱼都很重要。就是因为青田的水质好,所以田鱼鳞片都是柔软的,可以吃。
一条田鱼可卖40欧元
青田农户有熏晒田鱼干的传统。将鱼一剖为二,然后在鱼肚里抹盐,腌制约10小时后冲洗干净、晾干;再用铁制筛子放在温度约50℃的炕上烘烤,一直要熏到鱼骨松脆为止。熏制好的田鱼干色泽黄,鱼骨脆,是龙现村地方名菜“田鱼干炒粉干”的必备原料。
逢年过节,请客送礼,田鱼干被视为珍品。早在清朝初年,青田商人出国谋生,带的就是田鱼干。现在青田华侨每年回国省亲,都要带一些田鱼干到国外,以寄托思乡之情。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去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后,青田田鱼在国外市场更是供不应求。现在,在西班牙马德里1斤左右的田鱼每条卖到40欧元。
从餐厅游进客厅
同时,田鱼文化也已深入青田民间,青田鱼灯作为一种民间舞蹈,曾代表浙江省赴京参加建国五十周年庆祝活动,并屡获殊荣。但青田人对田鱼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远远没有止步。
稻田里怎么养鱼,吃起来味道好不好?抓住人们的这种好奇心理,当地不少农民投资办起了“农家乐”,让游客自己动手喂鱼、捕鱼、烧鱼,上海、杭州、温州等地慕名而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相比之下,仁庄镇的养殖户陈军敏眼光显得更为独到。他把田鱼分成观赏田鱼和普通田鱼两种方式养殖,让田鱼从餐厅游进“客厅”,闯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在市场的带动下,仁庄镇有许多田鱼养殖户培育起了观赏田鱼。作为观赏田鱼不仅要色泽鲜艳,灵巧活泼,而且要大小匀称,不能太肥。虽然这样养殖成本会相对高些,但效益却比普通田鱼好得多,故而对养殖户们吸引力很大。
作为观赏鱼,青田田鱼在国外也很受青睐。陈真尧是做鲜活田鱼外贸生意的,他说,以往要一两个月才向国外发一次货,如今每个星期都要向国外发货,每次数量都在两三百公斤。
如今,稻田养鱼已经成为青田农业的一个支柱产业。全县已有16个乡镇发展了稻田养鱼,稻田养鱼面积达35800亩,年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