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已发现的鱼病(包括海、淡水)有150-200种。 由于各种疾病的病源体、病因以及病理各不相同,要对不同的疾病进行确诊,须对病原体进行镜检,有的还要对病灶部位作组织切片、病理观察,对于细菌性疾病,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感染试验及菌株鉴定等等。这对于广大基层鱼病防治员特别是对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的乡镇渔技员来说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广大基层鱼病防治工作者对鱼病的诊断,主要还是根据肉眼所观察到的(目检)不同症状,结合病害流行情况(包括患病鱼类的种类、年龄,流行季节等)和病鱼所处的生态环境、饲养管理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正确判断。然而,许多疾病虽然病因、病源体不同但却具有极其相似的病变症状和病理特征,这给我们鱼病目检工作带来一些困惑。笔者根据自己工作实践,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对具有相同症状的不同鱼病如何进行目检诊断做一介绍。
1、烂鳃病
为鱼种至成鱼养殖阶段的主要病害,流行于夏、秋两季。海、淡水鱼类均可发病,对草鱼、青鱼、翘嘴鳜危害最大。引起烂鳃病的病原体有两种,一是细菌,二是寄生虫。两种烂鳃病都具有:食欲减退、离群独游、体色发黑、鳃盖“开天窗”等相同症状。目检主要区别如下。
1.1细菌性烂鳃病病灶部位鳃丝发白、坏死、腐烂,鳃丝软骨外露、末端缺损,病变鳃丝周围常粘附污物。
1.2寄生虫所至的烂鳃病粘液增多,鳃丝苍白、肿胀,鳃丝软骨不外露,末端无缺损。
2白头白嘴病
为淡水夏花鱼苗的主要病害,多在每年5--8月份流行。病因有两种,一是被细菌感染,二是车轮虫侵袭所至。其相同症状:病鱼头部、嘴圈周围皮肤色素消退而成乳白色,站在池边观察均有“白头白嘴”症状。目检主要区别如下。
2.1被细菌感染的病鱼反应迟钝,有气无力地漂游在池塘下风处的近岸水面。
2.2被车轮虫侵袭的病鱼呈急躁不安状,多在池边圈游,若池埂为块石垒砌,可发现患苗有往池壁冲撞磨擦之举动。
3、气泡病与复口吸虫病
为淡水夏花至鱼种阶段的主要病害,5—8月份为流行季节。相同症状:病鱼急躁不安,或在水面侧游打转,或在水体表层上、下往返窜游,患苗失去平衡,有时头部朝下、尾部朝上,有时腹部朝天。目检主要区别:
3.1气泡病 病苗体表完好,仔细观察可发现鳍条边缘、皮下组织有小气泡。
3.2复口吸虫病 鱼眼局部或全部变白,呈白内障症状,有的水晶体脱落,故又称“掉眼病”。
4小瓜虫病、“打粉病”、刺激隐核虫病、淀粉卵鞭虫病与粘孢子虫病
这几种病都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相同症状:即病鱼体表有小白点,且都有急躁不安之表现。目检主要区别如下。
4.1小瓜虫病与“打粉病”,只寄生于淡水鱼的体表和鳃上。病鱼身上小白点之间有红色充血斑点的为“打粉病”:另剪取有白点的鳍条放入装有少量清水的玻璃皿中,在光线充足在地方,用两枚细针将小白点外膜挑破,有球形小虫滚出并在水中滚动的为小瓜虫病。
4.2刺激隐核虫病与淀粉卵鞭虫病 只寄生于海水鱼的体表和鳃上。剪取有白点的鳍条或鳃丝放入装有少量清水的玻璃皿中,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如发现有球形小虫滚出并在水中滚动的即为刺激隐核虫病。
4.3粘孢子虫病 海、淡水鱼均可寄生。病鱼除体表、鳃上有小白点外,解剖内脏,肉眼可见大部分器官如肝脏、脾脏、心脏以及肌肉等都分布有大小不同的白色包囊。严重时体表皮下形成凸起的脓包,挤破脓包有脓血状粘质物流出。
5中华鳋病与指环虫病
相同症状:鳃丝发白、肿胀,粘液增多,病鱼急躁不安,在水面或打转狂游,或急速窜游,常往池边浅水草丛处作侧卧式冲撞、磨擦。发病高峰期均在水温较高的夏季和初秋。目检主要区别如下。
5.1中华鳋病中华鳋用第二触肢变成的钩爪钩在病鱼鳃丝末端,虫体后半段露在鳃丝外面,用手掰开鳃盖,肉眼可见钩挂在鳃丝上的线面状白色小虫体,小虫体又象白色小蛆,故又名“鳃蛔病”。
5.2指环虫病将病鱼鳃丝剪下,置于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用镊子将鳃丝上的粘液刮入水中,静置沉淀至水澄清后,倒去上清液,如此反复几次,当沉淀物不再显红色时,移至强光下仔细观察,可见到大量作蚂蟥状伸缩蠕动的小虫体。
6巴斯德氏菌病、爱德华氏菌病、诺卡氏菌病和鱼醉菌病相同症状:肝、脾、肾等内脏都有小白点。目检主要区别如下。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