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是我国水产养殖业中近年来危害鱼类种类最多、流行地区广、季节长、发病死亡率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一、流行情况
暴发性出血病由1985年开始流行,是在各淡水养殖地区的不同养殖水域普遍流行的传染性疾病。该病流行季节长,从2月底到11月份均有发生,水温在15~36℃之间流行。其中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时最为严重,其危害的鱼类有鲫、鲂、鲢、鳙、黄鳝、加洲鲈等,发病率达60%以上,死亡率达10%~80%,严重时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达95%以上。
二、主要症状
疾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此时肠内尚有少量食物。严重时鱼体表面严重充血,眼眶周围也充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腹水或红色浑浊腹水;腮、肝、肾的颜色比较淡,呈花斑状,病鱼严重贫血,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膨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没有食物,而有很多黏液,有的肠内积有气,肠被胀得很粗;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充血,鳔充血,腮丝末端腐烂。有时发现少数鱼甚至肉眼看不出明显症状就死亡,这是由于这些鱼的体质弱,病原菌侵入数量多,毒力强所引起超急性病例。病性严重时厌食或不吃食,静止不动或发生阵发性乱游、乱窜,有的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而死。
三、病原及病因分析
1.暴发性出血病病原体主要是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
2.营养失衡:鱼类正常生长及抗病免疫机能需各种营养作为保障,某一物质欠缺或过量均会造成相关机能紊乱、失衡,导致免疫力严重衰弱是发生该病的首要内在生理因子。
3.水质恶化:过去稀养状态指标相对合理,鱼类很少得病,而高密度情况下各种鱼病频发,因此可以说水质恶化是促成各种鱼病的外部生态条件。
四、防治措施
治疗暴发性出血病的原则是内服抗菌药物外泼消毒剂,结合调水改水措施。此病系周身病变,而且容易并发其他细菌性疾病,若只用单一方法治疗,治表不治根,容易反复发作。
1.预防方法。
(1)彻底清塘,最好干塘时用2ppm水产用二溴海因消毒剂(有效溴10%)进行消毒。
(2)鱼种下池前应采用5ppm液体二氧化氯 (有效成分4%)药浴20min。
(3)加强饲料管理,定期注入清水,开增氧机,改善水质。尽量投喂全价颗粒饲料,在流行季节,每次在饲料中添加痢菌净1‰及2‰的生物酶,每月连续投喂3~4天,从而有效调整肠道微生态环境,抑制病菌的繁殖,提高有机体的特异性免疫,预防疾病的发生。
(4)食场周围采用水产用二溴海因消毒剂进行定期消毒,并注意对寄生虫的杀灭。
2.治疗措施。
(1)首先采用0. 2ppm水产用二溴海因消毒剂(有效溴10%)全池连续泼洒2次。
(2)同时可内服药物及免疫增强剂:每公斤饲料内添加中鱼尼考1.5g、生物酶活性添加剂1~2g、包囊Vc3~5g,连续投喂3~5天;为了巩固疗效,通常间隔7~10天后,每公斤饲料内添加痢菌净2g、免疫多糖3g,再连续投喂3~5天。
(3)若池塘水质较差,如氨氮、亚硝酸氮及化学耗氧量过高,则应采用生物制剂及底质改良剂进行调水,通常是在消毒剂使用的3~4天后,采用益水宝(高效芽孢杆菌)0.4ppm、光合细菌2ppm及活性黑土(腐植酸钠)1ppm全池泼洒,以降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当养殖水体亚硝酸盐过高时,我们也可采用硝化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