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越产越多了,可为啥越来越个小,口味也比以前下降了?对岛城市民来说,今年量足价廉的蛤蜊足以让人大饱口福,可蛤蜊的品质下降也让人失望。6月12日至6月14日,经过3天的调查采访,记者发现,本市小蛤蜊形成的大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其背后的隐忧和足以致命的危害,也让诸多业内人士忧心忡忡。
“10元钱能买两斤半,今年的蛤蜊真便宜!”6月12日,在团岛附近的一处农贸市场,家住台西三路的市民梁女士为能吃到便宜的蛤蜊而暗暗欢喜。可她连逛了几个摊位后发现,各家的蛤蜊都是那么小,“蛤蜊的个头怎么这么小,有没有大点的?”一名摊主双手一摊:“现在的蛤蜊都是这么大!”摊主告诉她,这个季节的蛤蜊已经是一年中最肥的了,在平时这种蛤蜊都难吃到。
为团岛附近的农贸市场供应蛤蜊的批发商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卖了六七年的蛤蜊了,觉得今年的蛤蜊量是最多的,但同时个头也是最小的。红岛水产养殖协会(原贝类养殖协会)的赵会长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红岛每天的蛤蜊上市量为4万公斤,比往年增长了20%左右。红岛街道办的有关人士介绍说,作为青岛多年的水产状元,该街道办蛤蜊年总产量11万吨。而在2004年,红岛蛤蜊年产蛤蜊8万吨,在2003年,年产量仅为4万吨。
比蛤蜊养殖面积膨胀更快的是苗种数量的增加。据介绍,为了多出蛤蜊,养殖户就多投苗。目前在红岛,一亩海滩投放蛤蜊苗最高的达到了400万粒,而正常的投放量170万粒已经是最高限量。青岛海丰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长春介绍说,不仅投苗量“海量”了,而且滩涂终年不歇,到了“不到榨干不罢手”的程度。
苗种投放量的增加必然提高了养殖成本,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红岛的蛤蜊养殖户中至少九成都是当地个体户,大多数都是守着块滩涂各自为战。“养殖户一般都是签两三年的租用协议,他们既然交了租金,肯定就要想着多挣钱,成本的压力使他们一心想着怎么在短暂的租期内养出更多的蛤蜊来,至于怎么养,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一名有近10年养殖经历的养殖户张军(化名)向记者表示,由于看好养蛤蜊是个挣钱的买卖,养殖户近几年是一哄而上,滩涂的租赁费用连年走高,“靠着蛤蜊吃饭的,我们也都知道这么养不行,可我们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他无奈地表示。
蛤蜊苗种的海量增加,加上滩涂常年得不到“休息”,蛤蜊的正常生活被彻底改变了。
李长春介绍说,在十年以前,本市的蛤蜊基本都是自然苗,但近两年本市用的苗种几乎全是从福建买来的。由于近十年来蛤蜊养殖数量连年暴涨,滩涂此间又缺少休养生息,使蛤蜊生存环境变得恶劣,野生蛤蜊已经基本绝迹。
涨潮的时候,2米至4米是蛤蜊生活的最佳水深,可由于目前近海已经全被养了蛤蜊。为了寻找食物,本身就有很强生存能力的蛤蜊只好到深水区生活,养殖户发现即使是在15米的深海蛤蜊还能生长,就纷纷把苗种投放区域往深海拓展,“都说是挖蛤蜊,现在差不多成了捕蛤蜊了。”
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态研究所的有关专家介绍说,红岛滩一直有蛤蜊生长的“天堂”之说,这是因为蛤蜊主要依靠吃微生物来生长,而微生物就大量地附着在海泥里。同时,蛤蜊的生长必须要透气,大量的沙砾空隙才能满足蛤蜊透气的要求,而红岛的滩涂就属于这种泥沙混合滩涂。“现在蛤蜊能适应深水区生活,红岛滩的优势就得不到显现了,蛤蜊以后就可能不会认这个‘天堂’了!”
蛤蜊的生活被改变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品质下降。李长春介绍说,以前,标准的蛤蜊(1斤100粒)不到一年就能长成,可现在就是两年也长不成了。“很多老青岛都说现在蛤蜊个头小了,可养殖密度那么大,蛤蜊根本就吃不饱,它们的个头怎么能长得大呢?”他解释说。
赵会长也表示,个头小、死亡率高、口味下降是目前红岛蛤蜊面临的突出问题。品质下降直接导致了素有盛名的“红岛蛤蜊”竞争力的下降。据介绍,近几年,大连等地的蛤蜊纷纷“入侵”青岛并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在本市不少饭店,大个头的东北蛤蜊已经占了主角。
据了解,由于过量养殖,1997年至1999年,驰名中外的红岛蛤蜊几乎死亡殆近。当地主管部门通过对苗种数量进行限制、组织养殖户定期“歇滩”等,在2002年左右,整个蛤蜊产业才实现复苏。
“防止蛤蜊产业‘旧病复发’,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立法规范。”赵会长认为,作为民间组织,协会对养殖户的约束力是有限的,只有主管部门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约束,改变目前的经营体制才是治本之策。
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蛤蜊产业的健康发展一直是关注的重点,近几年本市已经召开了多次协调会商讨治理之策,目前,市海洋与渔业局已在着手建设国家级菲律宾蛤仔原种繁育基地,通过引进良种提高苗种质量,以此提高蛤蜊苗种的成活率和品质。此外,城阳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已经将加强对养殖户的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