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肩着历史重负前行。
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农业是弱质产业,商品率不高,比较效益低。要从农业上崛起,也非轻而易举。但是,知难而不难。这里生产了全省1/3的粮食、7/8的棉花、1/2的油料和水产品。它不仅是全国有名的商品粮基地,而且又是世界最大的苎麻和淡水珍珠产地。农业,无疑又是洞庭湖最大的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加快发展,必须有坚实牢固的基础;加快洞庭湖区发展,必须发挥农业这一最大的优势。我们要求真务实理清发展思路,高瞻远瞩走出发展误区。立足农业,推进工业化进程;围绕工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用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去做大做强农业;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去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洞庭湖区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崛起。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一个企业带动一方,一个市场连着千万家。跳出“传统”,走向“现代”,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给洞庭湖带来活力,迎来春天。
六
水,生命之源。因为有了水,才有了世界的一切。在人类缺水呼声四起之际,当我们把目光再度投向洞庭那一湖水,我们无不为这湖“天下水”而兴奋、庆幸、自豪。
曾几何时,水是一种灾难。“最大的忧患是水患”,这是我们过去的呐喊。进入21世纪,水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备受人们的关注。有人预言,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油,21世纪可能争水。
洞庭湖的水,丰盈而美丽。洞庭湖区因为水而得天独厚。我们不能再把水当“包袱”、当“祸水”,要从思想观念上对水的看法来一个彻底改变。重新认识水,倍加珍惜水,更好地发挥水的优势。水,滋润万物,可以养鱼虾,可以办工厂,可以兴水电,可以通航运。一个个因水伴生的产业成长起来,财源就似那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水,还是最美的风光,最好的旅游品牌。湖南的张家界是一张“山”的旅游王牌。湖南的洞庭湖,我们要把它打造成“水”的旅游王牌。让来湖南游山玩水的四海游客,去张家界看山,去洞庭湖看水。
水的优势发挥好了,“水患”变成了“水福”,我们才无愧于洞庭这一湖好水!
七
区域经济的勃兴,中国迎来新一轮“雁阵起飞”。“关起门搞发展”,不行了洞庭湖的发展,需要敞开门户,张开翅膀。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走出“世外桃源”,扩大外向度,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走向更大区域合作。
环洞庭湖经济圈,是环湖流域自然生成的,是经济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正视并着力打造环洞庭湖经济圈,是湖区人民的强烈呼声和美好愿景,更是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使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和谐社会的构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优惠,一体对待,乃当务之急。加快建设,正当其时。沿湖常德、益阳、岳阳三市要找准各自定位,改变产业同质化现状,发展特色经济,实现差异化竞争,形成一体化的经济格局,才能优势互补,互利互赢。 沿湖大小十余座城池,是洞庭湖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各守一方,各自为政,又伸展不开手脚,制约了发展。必须创造条件,像长株潭一样,加强资源的整合,加强相互间在交通、金融、通信等方面的互通,扩大经济上的交流与融合,把城市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放大。
经济圈不是相互排斥,而是意味着更多合作,更大融合。环洞庭湖经济圈,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区域。它直接受到来自湘江流域长株潭经济圈的辐射,又要接受长江重镇武汉城市群的辐射。而且,它又位于长江产业带与泛珠三角的结合部,地缘增长优势突出,受两大区域带动明显。湖区尤应变被动接受辐射为主动承接融合。
洞庭浩荡,大江潮涌,经济一体化浩瀚之势,汹涌澎湃。洞庭湖在融入区域经济中,在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正在步入新的天地,掀开历史新的一页。
八
一部洞庭湖的历史,是一部人与水抗争的历史,更是一部人与水相伴的历史。 洞庭湖是一个“宝湖”,也是一个“险湖”。有据可查的历史表明,人与水的博弈,在洞庭湖可以远溯至秦汉乃至周。一场场洪水的滔天骇浪,触目惊心。它上演着治水壮举,也令我们深刻反思。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人与水争地,围湖造田,尽管给人眼前的“衣食温饱”,却留下了“祸害”,一年又一年洪水的频发就是见证。
生态问题生成的隐患,是漫长而隐性的,也是致命的。洞庭湖从明末清初鼎盛时期的6000平方公里,已萎缩至26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