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2日召开的省科技大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高丽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福绥颁发了山东省科技最高奖证书和奖金。当78岁的张老手拄拐杖缓步离开会场时,心里仍念念不忘大海和扇贝。他对记者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要为百姓造福。我准备将这50万元奖金投入一线科研,尽快拿出更多的成果回报父老乡亲。”
张福绥1927年出生于昌邑县,是我国贝类增养殖学的学术带头人和贝类增养殖产业<--NEWSZW_HZH_BEGIN-->
<--NEWSZW_HZH_END-->化的主要奠基人。借此次到省城领奖之机,张老还专门向省和科技部领导进言,建议在青岛、日照之间的海区大力发展海上养殖,充分开发海洋资源。
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后,张福绥曾在广东一所中专教书。在中科院攻读副博士学位时,恰逢“大跃进”,又下放农村锻炼,此后在研究岗位与生产前线之间几经反复,甚至挑头创办经济实体,担任经理。但他的志向始终是成为科学家。攻读副博士学位时,他选择了海洋软体动物分类这一颇为冷门的研究方向,首次鉴定报告了61种分类,其中含1新属、4新种及1新亚种,并修订了海若螺科(Clionidae)的分类系统,组建了一个新的亚科Prionoglossinae。当时发表的论文,目前仍是国内该领域研究人员最主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海水养殖贝类的种苗,长期是从自然海区采集,张福绥等科研人员首次成功开展以发展养殖为目的的人工培育海水贝类种苗实验。上世纪70年代初,西方科学家尚在观望之时,张福绥和他的团队就一边研究贻贝苗场构建技术,一边着手贻贝人工育苗实验,首次在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常温条件下人工育苗理论和技术体系,将贻贝育苗技术工程化,实现贻贝苗种的规模化人工培养,育苗单产创世界最高水平。也是他,系统提出并建立了贝类养殖工程化技术。
国内扇贝养殖去年产量已达84万吨,产值约40亿元。在这些扇贝里面,当年张福绥带头引进的海湾扇贝占到总产量的80%左右。渔民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称张老为“扇贝之父”。常常提起自己是“农民儿子”的张福绥,在海边、渔村留下了深深的脚印,对渔民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上世纪60年代,月工资只有70多元的他,曾让爱人连夜赶做新棉被寄给自己借宿过的穷渔民。去年,湛江的养殖户还写信给张老,请他帮助解决扇贝养殖中的难题。
“我年龄大了,但中国的海水养殖业包括我所研究的扇贝养殖仍然存在巨大的潜力,只要身体允许、时间允许,我还会一直做下去。”张福绥说。
他那活跃的思维仍在大海上飞翔。如今受工业发展和环境容量等因素影响,我省水深10米以内的海区养殖越来越受限,需要再往深处走。“要克服较深海区开发的难题,不单是研究人员的事,还需要政府、企业各方一起使劲,才能把更广阔的大海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