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6月10日消息:本周一从浙江赤潮泛滥海域送达农业部东海水产品质检中心的死鱼被开膛破肚,取样检测。昨天记者进入该质检中心现场,在样品室里看到了已被分解的鱼体和部分贝类,并得知大部分生物测试数据已经产生,有无毒性的最终结论可能下周公布。
近年来,农业部东海水产品质检中心对沿海养殖水产进行了一系列监测,曾从贝类体内检测到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和河豚毒素。检测人员昨天告诉记者,毒素检测一般可采用生物测试法或液相色谱法,对来自温州浅海养殖区死亡水产采用的是生物测试法。这批样品本周一送达上海后,即被解剖,从内脏、碎肉中萃取液体,注射到小白鼠体内观察。若受检样品内存在麻痹性贝毒,7小时后小白鼠就会出现明显中毒症状,腹泻性贝毒则要在24小时后才会发作。目前大部分测试数据已经产生,有无毒性的最终结论需要在进一步分析、研究后作出。
在质检中心样品室的速冻柜里,记者看到了储藏着的红鱼、鲷鱼肉块和部分贻贝、扇贝,贝壳的表面泛红,并沾满了一团团灰褐的“绒毛”。据说,这些“绒毛”可能就是藻类生物。由于贝类在海水中的进食方式类似过滤,藻类的摄入量较大,毒素在体内积累的可能性较大。而进入鱼口的藻类,最终往往被排泄。曾有专家称,赤潮中缺氧,被殃及的鱼类实际上是被“憋”死的。
农业部东海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沈新强认为,近年来赤潮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多,持续时间越来越长,有毒赤潮生物增多。尽管此次检测结论尚未得出,但以往大范围的监测结果表明,有毒赤潮生物易在贝类体内累积毒素。他建议,对养殖区和流通领域的贝类需要实行强制性检测,在赤潮频发期内,更要加强检测频率,以便及时采取控防措施,保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
<-- EndOfBo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