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last waters)运搬的外来种海水鱼的例子则尚不多,已知者包括一种欧洲鲈(Gymnocephalus cernua)会吞食当地白鱼(Coregonus spp.)的卵;欧洲三棘鱼(Gasterosteus aculeatus)移入北美后与当地族群杂交;?痕瞗]Acanthogobius flavimanus)从亚洲引入旧金山后成为当地之显着种等。
(3)污染 —— 人类所制造的成千种污染物质可以呈溶解状态或附着在悬浮颗粒上,再经由下水道或雨水、河水流入海中,特别是重金属、残氯、杀虫剂、肥料、清洁剂、石油等毒物,以及过多之有机、无机营养盐,造成水质优氧化,再经食物链传递的生物累积效用,影响到其他鱼种甚或海鸟及海哺类动物,乃至人类本身。来自空气污染的酸雨,若改变河水之pH值(< 5.6)也会影响鱼类的存活。由于鱼类是水域环境优劣的重要生物指针,所以我们也常利用鱼类在族群、群聚或形态、生理、生化、成长、生殖、行为乃至分子生物上的改变作为水质监测的指针。
(4)商业捕捞 —— 人类的过渔行为和自然水域中大鱼吃小鱼有基本性质上的差异,后者则是很有智能地只吃年幼或年老体弱不健康的个体,不会笨到赶尽杀绝,而最后自己饿死。但人类的捕鱼却常是不分大小(年龄)、不分性别,甚至不分种类一网打尽。更糟的是把正要去产卵洄游的鲑、乌鱼、飞鱼等中途拦截,鱼卵俱获,或是竞相捕捞那些好不容易才长到可以产卵繁殖的大型石斑、鲨鱼、鲔鱼、旗鱼等等。在这种不懂何谓永续经营的愚蠢行为下,鱼类资源自然迅速衰退。许多鱼种虽未完全绝种,但已由过去的重要经济鱼种,变成现在已无商业价值的“商业性灭绝”,譬如太平洋魦?县卺翔|的鳀鱼即为其例。“过渔”的问题不单是资源量锐减,使再生性资源一蹶不振,它同时会使鱼演化成生殖期提前,产卵季缩短,体型小型化等效应。当族群量一旦萎缩到遗传多样性过低的瓶颈效应时,物种随即灭绝。此外,误捕造成资源的浪费亦甚严重,如在东南亚的虾拖,为拖1kg的虾,其细密的网具可浪费3—130倍的小鱼(下杂鱼),受波及的种类则超过100种之多。幼鱼资源受破坏后,在无足够补充量的情况下,自然就抓不到大鱼了。此外观赏鱼的
水族饲育,或吃活海鲜的不良风气,也促使渔民使用氰化物下海大肆捕捞珍稀、色彩艳丽,或体大可食用的珊瑚礁鱼种,如蝶、棘蝶、隆头、笛鲷、
鹦哥、粗皮、鯙、皮剥鲀、单棘鲀、雀鲷、金鳞鱼等许多鱼种即因此在迅速消失之中。
(5)全球气候变迁 —— 自公元1800年工业革命所制造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碳化合物、氧化氮等的温室气体,已使地球平均温度在本世纪增加了3℃,比起过去冰河期后之地球均高高出10倍之多。温室效应的结果使海平面上升0.3—0.7m,改变了海岸湿地、红树林及沼泽生态系,这些原本都是鱼类重要孵育场所。圣婴现象造成珊瑚白化,若加上人为破坏的推波助澜,将会使珊瑚万劫不复,仰赖珊瑚为生的珊瑚礁鱼类势必随之大量消失。此外海流的改变也会改变海水鱼类的分布范围;台风洪水及干旱造成鱼类栖地(特别是河川)的急剧改变也会对鱼类造成短暂的剧烈冲击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