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约肌以后的部分即为肠,它终于泄殖腔或肛门。鱼类的肠也可分为小肠和大肠。鱼肠的长短随鱼的种类和食性而异。肉食性鱼的肠道一般较短,为体长的1/3~1/4,形状多为直管或有的弯曲;草食性鱼的肠较长,一般为体长的2~5倍,有的甚至达15倍,这类鱼的肠在腹腔中盘曲较多;杂食性鱼的肠短于草食性鱼,而长于肉食性鱼。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的主要场所。在肠消化食物过程中,胰腺和肝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肠壁富血管和淋巴管,肠蠕动时可把已被消化的养分吸收入血管或淋巴管中。
一般鱼类消化管末端以肛门与外界相通,有肛门括约肌控制肛门启闭。肛门开口位于生殖导管和排泄导管开口的前方。板鳃鱼类、肺鱼类和矛尾鱼类等具有泄殖腔。它除接受消化管肛门开孔外,尚接受生殖导管和排泄导管的开孔。不能消化吸收的残物均由肛门或泄殖腔排出体外。二、鱼的消化腺
鱼的消化腺有两类。一类是埋在消化管壁内的小型消化腺,如胃肠、肠肠等;另一类是位于消化管附近的大型消化腺,如肝脏和胰脏,有输出导管连于消化管上。
(一)肝脏
肝脏位于鱼体腔前部,其形状多样,随鱼体种类甚至个体不同而异。肝组织构造较复杂,组织学上称之为网管腺。肝脏由许多多角形肝细胞所形成的肝小叶集合而成,每个肝小叶有一中央静脉,肝细胞由此向四周作放谢状排列,此即肝细胞索。肝细胞围绕着一腺管,是为胆小管,肝细胞分泌胆汁由胆小管汇集。胆小管合并形成较粗的输胆小管,输胆小管合并形成肝管。有些鱼类肝管汇集到胆囊管,胆汁经胆囊管流入胆囊,由输胆管通到肠前端。肝脏不仅是鱼类最大的消化腺,而且是功能最多的新陈代谢器官之一。肝脏分泌的胆汁一般呈绿色或黄色,不含消化腺。胆汁的作用为:使脂肪乳化,以增大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激活脂肪酶;使肠腔保持碱性环境;刺激肠管运动;参与蛋白质消化过程。
(二)胰脏
胰脏分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是消化腺,为胰脏主要部分,分泌消化酶。内分泌部为胰岛,多分散于外分沁部组织之间,分泌胰岛素等激素,是内分泌腺。板鳃类和肺鱼类胰脏坚实致密,单叶或双叶。但多数鱼类胰脏弥散分布,胰组织从肠浆膜层伴随门静脉分布,有时深入到肝组织。胰脏外分泌部有管泡腺组成。锥形或低柱形胰细胞构成管状或泡状胰腺泡。胰细胞包围着输送分泌物的导管,是为闰管,许多闰管汇集到胰管,胰管通到肠腔。胰脏外分泌部能分泌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和胰麦芽糖酶等。这些消化酶能对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物质起消化作用。
鱼类对饲料的消化
饲料在鱼消化道内经过物理性的化学性和微生物性的消化作用,其中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物质等)被降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单甘油酯、单糖、小肽、其他小分子物质),从而被鱼体吸收,并通过血流到鱼体各组织利用。因此,鱼类营养的首要过程是消化。鱼种类不同,其消化管结构和机能也有异,但它们对饲料消化有共同规律。鱼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微生物性消化。其中化学性消化是主要消化方式,微生物性消化作用在鱼类中较弱。1.物理性消化:鱼的物理性消化器官主要是口咽腔内的牙齿和消化管的管壁肌肉。它们能将食物撕碎,压扁磨烂搅拌以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接触,从而得到化学性消化,同时将食物从消化管的一个部位运送到消化管的另一个部位;2.化学性消化:这种消化即酶消化。食物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脂酶、胰淀粉酶、寡糖酶、肽酶等消化酶催化下被消化。这是食物的主要消化过程;3.微生物性消化:鱼消化管尤其是后端消化管栖居有微生物,如鱼胃的幽门垂和噬齿动物的盲肠一样,含有较多量的细菌,而这些细菌能分泌纤维素分解酶以及其他酶,从而对食物有一定的消化作用,同时还含有B族维生素以及其他成分的作用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