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发生前不久,海滩上的旅游者发现,一些怪形状的鱼类涌上海滩。海水的气味也腥臭起来。实际上,这是深海鱼类无奈地从深海翻腾到浅海,由于海水压力突然减少,一些深海鱼体内的部分血管破裂而死亡,随着海潮被卷到了海滩。
居住在海洋500米以下的动物称为深海动物,在太平洋海底8000米深处,科学家都得到过深海动物的标本。深海动物、包括鱼类,都不及高水位动物发达。这是因为海洋深处远不及浅水里那样光线充足、营养丰富、水的流动强而有力、温度和盐分的变动明显。深海没有植物或很少有植物,水的流动相当缓慢,温度始终保持在0—2℃,海水的盐分也十分固定;此外,水的巨大的流体静压力,大约以每深10米一个大气压那样地增加着;二氧化碳接近液体状态,并引起了连续不断的石炭质的溶解。深水动物唯一的食物来源是细菌以及从上层海洋里落下来的生物的尸体。有些深海动物没有眼睛,有些动物的眼睛又非常大,犹如两盏探照灯。还有许多鱼类以及软体动物,在它们的身体里有着包含透镜、反射器和光源的一整套复杂的发光器官,可以发射出耀眼而没有晕圈的冷光。深海鱼类不易得到适当的钙,以致它们的骨骼和肌肉都不发达,成为多孔而具有渗透性的组织,使体内的张力能抵抗外边的压力。深海鱼类的腹部薄如蜡纸,富有韧性,不易撕破。
在大海啸到来之前,会有深海水鱼突然出现在水面上,而浅海鱼类则更是向上涌。有报道说,大海啸前一两天,渔民意外大量地捕到鱼。鱼类的异常活动是海底温度骤升,地震、海啸将发生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