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主要是在环境不良情况下,以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鲁克氏耶尔森菌等为主体的多种细菌感染引起的,有时有些病鱼体表和鳃部同时有车轮虫、指环虫、蚤类等原生动物寄生。
症状
早期病鱼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肠道内有少量食物;随着病情发展,充血现象加剧,肌肉呈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腹腔内有积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无食物;部分病鱼鳃灰白色,有少量紫色,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流行情况
流行季节—般为4~10月,水温25~30℃的6~9月为该病爆发季节。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条件下,该病发生尤为频繁,其传染快、死亡率高(严重时可达80%以上)。种质化的养殖群体感染发病率高于原种个体。多发生于水质、底质环境条件恶化的养殖水体。
预防措施
1、把住鱼种关、饲料关;
2、有效调控水质;
3、尽量少用高残留药物;
4、发现邻近场、池患此病应严加防范,对未发病渔池及早进行药物预防,同时加强隔离,严防传播。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
(1)干水清塘:水深5~7cm,每亩用生石灰60~70kg;
(2)带水清塘: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25~150kg或漂白粉13.5~15kg。
2、水体消毒。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0~30克,或含30%有效氯的漂白粉1克,或含84%有效氯的三氯异氰脲酸0.3克,或含有效氯65%的漂粉精0.4~0.8克,化水全池泼洒。
3、鱼体消毒。用2毫克/升的氟哌酸溶液,药浴10~20分钟。
4、喂服药饵。每kg鱼体重每天用强力霉素10~20毫克,或氟哌酸10~20毫克,或土霉素50毫克,或氟苯尼考10毫克,拌料投喂,连喂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