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20日电(记者 张建松)经过近两年的精心培育和严格筛选,2.5万只中华绒螯蟹亲蟹(即人们熟悉的“大闸蟹”)20日被放归长江口,以补充长江口地区濒临衰竭的中华绒螯蟹种群资源,修复长江口遭受严重破坏的水生生态系统。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和上海市渔政监督管理处共同组织的这次中华绒螯蟹亲蟹试验性增殖放流活动,是已经开展了4年的“长江口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的一部分,今年已是第4次放流。前三次放流的是中华鲟、牡蛎和底栖生物群落。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陈亚瞿教授介绍说,长江口地区是中华绒螯蟹的主要繁殖场,以往每年秋冬之交,在淡水里长大成年的亲蟹就降海洄游到长江口咸淡水的交汇区交配繁殖,到来年五、六月份,孵化而成的蟹苗又随潮溯江而上,入湖伯河汊穴居生长。但目前长江口蟹苗资源由于各种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特别是由于建坝的影响,大量的蟹苗已无法进入长江干流及支流大小河川生殖繁衍,再加上河口污染以及“竭泽而渔”式的捕捞,以至长江口的天然蟹苗资源几近枯竭。现在人们所吃的大闸蟹,几乎全部都是人工养殖的。
本次放流的2.5万只成年亲蟹,也是从江苏阳澄湖里选种进行人工培育的。在放归长江口之前,这批中华绒螯蟹都经过了严格的体检,以保证其品种的纯正,此外雄雌也进行了合理的搭配。专家估计,在正常的自然条件下,这批放流的亲蟹将可提高常年长江口蟹苗产量的10—20%。与人工培育的蟹苗相比,经过了风浪考验的天然蟹苗品种将更为优良。
从今年起,上海的渔业管理由捕捞管理为主转向了综合管理,全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已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在长江口水域增殖放流了翘嘴红(鱼+白)、暗纹东方(鱼+屯)、长吻(鱼+危)、中华圆田螺、中华绒螯蟹幼蟹等,在内陆水域也放流了花白鲢、鲫鱼、鲤鱼、黄颡鱼、中华鳖等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