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国科学家远赴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考察,最贴近地拥抱了“地球之肺”,那里依然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令中国科学家们感叹不已。让我们寻着科学家的足迹踏入亚马逊的密林深处……
2004年8月,记者跟随中国科学家在被喻为“地球之肺”的巴西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奔波穿行了20余天,感知丰厚。一直想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此行,遐思良久,最后还是觉得“拥抱亚马孙”最为贴切。这就像巴西人常常拥抱自己的朋友,你可以通过拥抱来感受朋友坚实的身躯、感受朋友的力量、感受朋友的气息。
亚马逊有河道密布的水网,有粗大参天的林木,有攀援缠绕的藤蔓,有美丽纷飞的蝴蝶,有跃身水面的河豚,有啼吼林间的猴群,有悠然滑翔的鸥鹭……乘两台梅塞得斯奔驰柴油机驱动的双层木船在河上航行20天后,神秘、朦胧的亚马逊就逐渐清晰起来。
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离开亚马逊中游城市玛瑙斯向西上溯,就来到了亚马孙的两条支流:索里芒河和黑河。中国科学考察队的考察活动也因此自然地分为两个阶段。
在索里芒河的巴拉纳支流,考察队分乘扁舟先后进入伊加波洪溢林和“食人鱼湖”。那里郁郁葱葱的林木长年浸泡在水中,从林木主干的水留印记看,时下的水位已比盛水时期下降了3米左右,不少林木的树冠上依然挂满了盛水时期的水面漂浮物。水面上不时有野鸭飞掠,水中河豚竟相跃出河面呼吸,水里的食人鱼、鳄鱼频繁出没。数目最多的要数树顶、枝头和在天空飞翔的各种鸟,猴子在林间悠来荡去,嬉戏玩耍,一派动物乐园景象。
马纳卡普鲁是索里芒河上一个有5万多人口的城市,以渔业为主。阿里一家人在这里居住了34年,三口人把一个有4.5公顷土地的家庭农庄经营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园。这里原生的热带雨林植物密布生长,林中的动物包括
蜥蜴、食蚁兽、穿山甲等不下10种。几十只动物常年受到阿里一家人的友善照顾,猴子等聪明动物更是他家中的常客,饱餐香蕉等美食不说,有时还在他家的茶几或沙发上睡大觉。记者亲眼看到阿里一家人在林中呼唤动物的名字,不久“动物客人”就纷至沓来。人与动物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陈光伟慨叹说,从亚马逊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来看,蚊虫、鸟类、兽类、鱼类已经构成了良好的食物链,水源、林木和各种动物的活动,比如猴子跳跃树间造成树籽的坠落和自然播种,大型鱼类吞食树籽也带来了树种的良好传播,都表明了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世人发现亚马孙流域已有500多年之久,至今留存完好,生生不息,一方面说明大自然在演变中构建了亚马孙流域自我循环的完善生态系统,一方面说明人类活动还没有侵害到大自然的平衡。
热带雨林的秘密 8月9日,中国科学家深入科阿里地区的密林深处,对亚马孙热带雨林原生林的土层进行了剖面分析研究,其结果揭示了热带雨林长久旺盛存在的秘密。
连日来在亚马孙河主流上逆水上溯的科学家们当天下午在科阿里以外约10公里的一个河弯处离开了母船,分乘两只木船向雨林深处进发。木船在狭窄的水道上缓缓而行,两旁是常年浸泡在水中的各种高大林木,树龄多在几十年以上,常见的藤蔓一端缠绕着高大的树木,向树顶延伸争取获得更多的阳光,另一端又从树干上垂落下来,宛若幕帘。
几公里后,科学家的木船寻到了一块便于登陆的地方,从那里向茂密的原始森林挺进。一路披荆斩棘,纵深大约10公里后,科学家们根据地形地貌和林木分布情况,断定来到了一个最具有亚马孙热带雨林典型特征的地方,并开始开掘一块约50cm宽、70cm深的土层剖面。经过反复细致的测量,科学家们得出了这样的数据:地表上的枯枝落叶层在20至35cm间厚,第2层的根须层在10至15cm间厚,第3层腐殖质土层10cm厚,第4层一般土层30cm厚,最后是树木大根盘错的胶土层。
陈光伟教授在土层剖面现场兴奋地说,土层揭示出了热带雨林长久旺盛的奥秘。他说,亚马孙热带雨林提供地球上氧气总量的20%,被誉为“地球之肺”,热带雨林的土层则是这一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土层剖面结构看,当大量的雨水落到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地面上时,雨水首先流过厚厚的枯枝落叶层,携带着那里的腐殖质等有机养分向根须层渗透,大量养分在同样厚实的这一层被树木根须吸收并通过树干输送给枝叶,保证树木的茁壮成长,同时剩余的营养水分被腐殖质土层逐渐吸收,渐渐地使土地变得疏松肥沃,同时,枯枝落叶层和根须层吸纳大量的养分和水分,保证土层不被雨水冲刷流走。这种土层结构非常科学,最适宜森林树木的生长和良好保存,它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