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羽鹈鹕是一种大型的水鸟,雄鸟和雌鸟的长相差不多,体长约为160-180厘米,体重10-12千克。其外貌粗胖肥大,与那些体态矫健、色彩艳丽的鸟类相比,实在算不上美丽,姿态也有欠高雅,甚至显得很笨拙,看上去滑稽可笑,但却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人们的赞叹和喜爱。最引人注目的是从头部延伸出来的一张铅灰色的扁平大嘴,长度可达400毫米左右,因此成为嘴峰最长的鸟类之一。上下嘴缘的后半段均为黄色,嘴的前端还有一个黄色的爪状弯钩,便于捕捉食物,下颌上则挂着一张与嘴峰同样长的、象渔网一样的淡黄色大型皮囊。平时皮囊收缩着,象个泄了气的皮球,而盛满食物的时候就鼓胀起来,甚至比它胃里装的还要多,足够它吃上一个星期。
卷羽鹈鹕的体羽主要为银白色,同时缀有灰色。背、肩、翅上的覆羽和较短的尾上覆羽上都具有黑色的羽轴。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均为黑色,初级飞羽的基部为白色,外侧的次级飞羽为褐色,具有宽阔的白色羽缘,内侧的次级飞羽具有斜行的褐色,端部的一半处也具有白色的羽缘,因此在飞行时可以看到翼下有黑色的翅尖。前额的羽毛形成一条星月形的线。颊部和眼周裸露的皮肤均为乳黄色或肉色,虹膜为白色或黄白色。在它的头上,一些散乱的冠状羽毛呈卷曲状,十分别致。它的颈部较长,翅膀宽大,展开时约为2米左右。尾羽较短而宽。腿较短,两只粗壮而有力的蓝灰色大脚也很有趣,四趾之间都由宽长的脚蹼联结着,向前伸出时,略微有点象人的脚,所以在我国的一些古书中就将它画成了鸟身人腿的模样。
卷羽鹈鹕没有亚种分化,但从前曾被认为是斑嘴鹈鹕的一个亚种,称为新疆亚种。它的繁殖地包括从欧洲东南部的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达尔马提亚往东到里海、小亚细亚、土尔其、蒙古和我国西北部一带;越冬则在埃及和非洲北部的其他地区、印度北部、波斯湾一带和我国南部等地,偶尔也到朝鲜和日本。在我国境内,它的繁殖地主要在新疆,越冬时见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香港等东南沿海及其岛屿,迁徙时则经过新疆西部、河北、山西等地,在辽东半岛和台湾有时也能见到漂泊的零星个体。
卷羽鹈鹕繁殖期的栖息地主要是内陆的湖泊、江河与沼泽地带,迁徙和越冬期间则栖息于沿海海面、海湾、江河、湖泊、河口,以及沼泽地带等。喜欢群居,常结成较大的群体活动,鸣声低沉而沙哑。善于游泳,也善于在陆地上行走。飞翔时鼓翼缓慢,但速度很快,还能灵巧地借助风力进行翱翔,呈螺旋状上升。不论是飞行、凫水或者在地上蹲卧时,都将长长的脖颈弯曲成“S”型缩在肩部,仿佛是打了一个结。平时常在水中洗浴,然后便爬到岸上晒太阳,并且用长长的大嘴细心地整理自己的羽毛,一般要花上一个多小时。它频频地摆动着头部,将具有很多开口的尾脂腺所分泌的油脂涂抹在羽毛上,然后再用嘴把羽毛梳理整齐。睡觉时头部朝后,将长嘴插到背部的羽毛里。到了炎热的夏季,它就鼓起硕大的喉囊,震动生风,帮助散热。
卷羽鹈鹕的食物主要是鱼类,有时也吃甲壳类、软体动物、两栖动物,甚至小鸟等。它的捕食方法多种多样、富于变化,实在令人惊叹。通常是将头部插入水中,用宽大的脚蹼推动水流,向前游进,将喉囊张得很大,并且如同鼓动的风箱一样起伏不停,水中的鱼便随着水流入皮囊之内,一口可以吞进10多公升的水和大量的鱼。然后它将大嘴合拢,使嘴里的水顺着嘴边滤出,而嘴里的鱼就暂时贮存在喉囊里,或者直接吞食。它也善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进行捕食,依靠一双非常敏锐的眼睛,即使是在距离水面几十米的空中飞行时,也能清楚地看见水中游动的鱼儿,这时便立即俯冲下来,由于在它的皮下有许多空气泡,所以在身体与水面撞击时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而它的长嘴又象一把利剑,可以准确无误地刺中猎物。在集群活动时,还会采用“围剿”的战术来捕食,首先排成一列横队把鱼群包围,再用宽大的翅膀奋力拍击水面,发出阵阵响声,一直把鱼群驱赶到靠近岸边的浅水处,趁鱼群乱成一团的时候,轻而易举地捕获到大批的猎物,贮于皮囊之中,然后缓慢地游回岸边,津津有味地享受它的美味佳肴。
卷羽鹈鹕的婚配为“一夫一妻”制,繁殖期为每年的4一6月,这时喉囊全都变为鲜艳的橘红色。雄鸟在向雌鸟求爱时,首先张开翅膀在空中跳着8字舞,上下嘴互相敲击,发出一阵急促的响声,头部也在不停地摇晃着,以吸引雌鸟的注意。如果雌鸟有意,便会一边弯颈一边伸出红色的喉囊,与雄鸟一起引颈、交喙,然后雄鸟跳到雌鸟的背上,用喙叼住雌鸟它的颈部进行交尾。交尾完毕,雄鸟便从雌鸟的背上跳下来,先将颈部和长嘴指向天空,轻轻地敲击几下上下嘴,就开始安静地用嘴梳整理自己的羽毛了。
卷羽鹈鹕营巢于内陆湖泊边缘的芦苇丛中或者沼泽地带的树上,巢的结构甚为庞大,由树枝和枯草等构成。筑巢工作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来完成,雌鸟在巢的附近收集细枝和枯草,而雄鸟则飞到离巢较远的地方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