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吻海豚体长250—370厘米,个别可达400厘米,雄兽的体长大约比雌兽长10—20厘米,体重118千克左右。头部的喙比较长,但因额部大,所以喙的实际长度较短。额部隆起,形状如同一顶棒球帽。背鳍为三角形,略微后屈,位于身体中部附近。鳍肢的位置很靠前。上下颌各有20—50对较大的牙齿,长度为4一5厘米,直径为10毫米,是海豚科中牙齿最大的一种。身体背面是发蓝的钢灰色或瓦灰色,向腹部逐渐过渡为淡色。喷气孔至前额之间有深色带,眼睛到喙之间也有1一2条深色带。前2枚颈椎愈合,13一14对肋骨中有5对是双头肋。奇特的是,它身体两侧的温度常常是一面高,一面低,而且不断地交替变化,其原因尚不清楚。
宽吻海豚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南太平洋、地中海、黑海、红海等温带和热带各大海洋中,在我国见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等海域。
宽吻海豚常在靠近陆地的浅海地带活动,较少游向远海,一般随着水温和食物分布的变化可作向岸或离岸的洄游。喜欢群居,常见有数百只的大群出没,有时许多个体并驾齐游,同时沉浮,虽受惊扰而不散。每分钟呼吸2一3次。它的跳水本领很强,有时全身跃出水面1一2米高,特别是在暴风雨到来之前这种活动更为频繁。群体成员之间的眷恋性也很强,如果一个个体受伤,其他成员并不逃逸,而是围拢着受伤的同伴不忍舍弃。它游泳的能力也很强,疾速游进时可以达到每小时100公里,但消耗的能量并不多,因为它的能量有效利用率比船只高出6—7倍。它不仅身体呈流线型,而且有特殊的皮肤构造,皮肤外表十分光滑,里面是海绵状结构,有很多乳突,乳突之间充满液体,犹如无数充满流体的细管,当皮肤表面受到海水紊流的压力变化时,细管内的流体就随着这种压力的改变流出或流入,使紊流的部分能量被吸收,所以在高速游动时不会造成严重的紊流,还能将紊流变成层流,大大地减少了水的摩擦阻力,使游动时既省劲又快速。
宽吻海豚主要以带鱼、鲅鱼、鲻鱼等鱼类为食,也吃乌贼等头足类动物。它的精力充沛,动作灵活,常常作出一些引人注目的跳跃动作。它喜欢把捉到的鱼高高地向上抛起来,然后自己也跳出水面,在空中再把鱼咬住,只把鱼身体中间的部分吃掉,而将头部和尾部仍掉,留给了尾随其后的海鸥。它无论在水中或将头伸出水面时,都同样具有良好的视力,但却主要是运用一套十分奇妙的回声定位的方法在水下航行和觅食的。它没有外耳壳,声音是通过颌骨中的一个纤细的“窗口”来传递的,如同一个效率极高的多功能声发射器,能发出多种多样的声频和超声频的声音信号,以巧妙的方式形成尖锐的发射波束,还能随通信、搜索、跟踪和识别的不同需要而改变信号的参量,当它发出的声波在水中碰到各种物体时,会立即反射回来,由具有异常的分辨和识别能力的信号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和判断后再发出指令,指挥身体作出适当的反应。因此它在完全黑暗的水下也能行动自如,甚至还能用高频声波把鱼类等猎物击昏,然后从容地取食。
宽吻海豚每年2一5月交配和产仔。雄兽和雌兽常常互相追逐,轻轻地触碰、磨蹭或用嘴咬对方的身体,交配时雄兽则不时地发出刺耳的叫声。雌兽的怀孕期为11一12个月,生殖间隔为2年左右。每次产仔大约需要1刻钟到2小时,这时群体中的其他雌兽都会围在一旁观看,准备随时给予帮助,也同时防止鲨鱼等进行攻击。幼仔出生时体长为98—126厘米,体重9一11千克,不用任何帮助就能向水面游去,进行第一次呼吸。幼仔的尾叶在刚出生时卷成筒状,背鳍贴在身上,但只要一开始游动,尾叶和背鳍就伸展开来,变得富有弹性。幼仔得哺乳期为12一18个月,5一12年达到性成熟。寿命估计为30一35年。
宽吻海豚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哺乳纲、鲸目、海豚科、宽吻海豚属。宽吻海豚属中共有3种,即宽吻海豚、南宽吻海豚和太平洋宽吻海豚,共同特点是头骨较长,额部显著隆起,喙明显,牙齿比较少,上、下颌的每侧都少于26枚。
南宽吻海豚体长为250—310厘米。体形与宽吻海豚极为相似,但吻部比宽吻海豚稍长。上下颌的左右两侧各有23—25枚牙齿。它的背鳍也比较高,末端向后倾斜,后缘略微凹陷,位于体背的中部。鳍肢的基部较宽,末端尖。尾鳍的后缘有缺刻。背部为灰黑色,腹面为白色。鳍肢前面的基部到眼睛有一条灰色带,喉部、胸部和腹部的白色区域内散布着许多灰色的斑点,但斑点分布的疏密程度在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南宽吻海豚也被有的学者认为是宽吻海豚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红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温暖海域,在我国见于浙江的东海外海,南海外海和北部湾,以及台湾澎湖、福建厦门、东山附近的海域。
南宽吻海豚也喜欢结群,一般为数十只。性情活泼,在游泳时常常跃出水面之上。主要以群栖性鱼类为食。刚出生的幼仔的体长大约为98—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