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狮又叫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狮、海驴等,是体形最大的一种海狮,因为在颈部生有鬃状的长毛,叫声也很象狮吼,所以得名。它的雄兽和雌兽的体形差异很大,雄兽的体长为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雌兽体长250-270厘米,体重大约为300千克。它的头顶略微凹陷,吻部较为细长,外耳壳很长,可达5厘米。雄兽在成长过程中,颈部逐渐生出鬃状的长毛,但没有绒毛。身体主要为黄褐色,胸部至腹部的颜色较深,雌兽的体色比雄兽略淡,幼兽黑棕色。雄兽具很小的阴囊。
北海狮分布于北太平洋的寒温带海域,包括白令海、鄂霍次克海、阿拉斯加、堪察加、阿留申群岛和北干岛等地,在我国见于江苏启东的黄海海域和辽宁大洼的渤海海域。 北海狮性情温和,喜欢集群,除了繁殖期外一般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雄兽每个月要花上2一3周的时间去远处巡游觅食,而雌兽和幼仔在陆地上逗留的时间相对较多。白天在海中捕食,游泳和潜水主要依靠较长的前肢,偶而也会爬到岸上晒晒太阳,夜里则在岸上睡觉。它的食性很广,主要食物包括乌贼、蚌、海蛰和鱼类等,多为整吞,不加咀嚼。为了帮助消化,还要吞食一些小石子。它的消化道很长,肠道的长度就达80米左右。在岸上活动时非常机警,胆量与它庞大的身躯极不相称,一有风吹草动便集体迅速回到海水中,即使在睡觉时,群体中也有"哨兵"担任警戒,发现危险,立刻发出信号,告知同伴。“哨兵”对警戒工作十分认真,昂首四顾,一边听着声响,一边嗅着气味,即使是海鸥的叫声,也能引起它们的恐惧,惊慌逃跑。有时也会毫不介意地靠近渔船,但一旦察知有危险时就迅速远离,然后大声吼叫进行威吓。
北海狮的视觉较差,但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尤其是在胡须的基部纵横交错地布满了神经,不仅有很强的触觉作用,而且是一个具有较高精确度的声音感受器,能向四周发射一系列的声信号,然后收集来自目标返回的回声,确定目标的大小和形状,从而准确地辨别物体。有人作过一个实验,首先慢慢地弯曲它的胡子,这样即使超过一个很大的角度也不会产生信号,但如果以较高的频率弯曲它的胡子,就能产生很强的信号,即使对频率甚高的超声波也会有所反应。它的定位信号不完全是由声带发出来的,在咽部的近后端也会发出这类信号,而且每个个体的声波波形都是独特的,这样就能够排除其他噪声的干扰。为了试验它的嗅觉,有人曾经把一支带有麻醉剂的箭,射向“哨兵”,随着“哨兵”中箭后的呻吟,其他群体成员便跑过来查看,它们一嗅到箭柄上麻醉剂的气味,便突然吼叫起来,一哄而起,争先恐后地向海里逃去。后来将箭柄上改为涂上一层它的粪便,结果因为嗅不出任何异味,感觉不出任何可疑的问题,群体成员便仍然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安心睡觉。
北海狮是一雌多雄的动物,每年5一8月间一只雄兽和10一15只雌兽组成多雌群体。身强力壮的雄兽便首先到达岸边的繁殖场所,在海滩上或岩礁上割疆而治。此后成群结队的雌兽才浩浩荡荡地赶来,使海岸上呈现出一片十分热闹的景象。雄兽先是立在海滩上,热情地欢迎雌兽的到来,继而拼命争抢配偶,越是体形威武,本领高强的,抢到的雌兽就越多,最后形成了许多由一雄多雌组合的“独立王国”,叫做生殖群或多雌群。但是,生殖群形成以后,雌兽并不马上与雄兽交配,因为它们都已经怀胎很久,即将分娩,所以要先做好“生儿育女”的准备,待生下幼仔一周以后,才开始与雄兽进行交配,受孕以后,到翌年的繁殖期到来时再度生产。雌兽在一个繁殖期内需要交配1一3次,一般是生产之后交配越早受精率就越高。每只雌兽受孕之后就立即退出多雌群,由其他未经交配的雌兽陆续补充进来。在长达5─6周的繁殖期间,雄兽一直不下海活动,不吃不喝,每天交配多达30次,每次交配时间为15分钟左右,依靠平时体内积累的脂肪来维持这一巨大消耗,一直到繁殖期结束。
雌兽每胎仅产1仔,幼仔只需10分钟左右即可产出,并不困难。刚出生的幼仔体长约为100厘米,体重约20千克,体毛为黑棕色,睁开眼睛就能活动,但需要雌兽耐心的照顾。雌兽行动时,总是用嘴叼着它一起走。雌兽的乳汁很浓,含脂量也很高,所以每1-2天以上哺乳一次,就能使幼仔得到足够的营养,生长得也很快。雌兽产仔后5个星期便开始下海觅食鱼类、乌贼等,每隔2-3天回来一次,有时竟长达9天。尽管繁殖地群体庞大,密密麻麻,吼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但雌兽和幼仔仍然能够彼此辨别出来。雌兽返回栖息地后,首先是连声高叫,召唤着自己的幼仔,幼仔一听到母亲的召唤,也会高声答应,并急切地向雌兽叫声的方向移动,雌兽也加快步伐向幼仔靠拢。当它们相聚之后,除了用声音继续交流和联系外,还要辅以嗅觉,互相嗅对方身上的气味,甚至鼻子对鼻子地亲吻,当确认无疑后,雌兽才开始喂奶。不过,雌兽对不是自己的幼仔却表现得残酷无情,不但不会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