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域的珊瑚分布、生长情况怎么样?近日,通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专家和深圳环保志愿者,在我市东部海域进行的为期三天的一项珊瑚礁的普查,科学家发现深圳海域的珊瑚覆盖率超过了50%,可以和澳洲大堡礁媲美,但是这些海域珊瑚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活体珊瑚的覆盖率仅有18%。调查表明,人为破坏正导致珊瑚严重死亡。
全球普查珊瑚礁
为什么要进行珊瑚普查呢?专家解释说,由于四分之一的海洋动物依赖于珊瑚礁所提供的生态环境,因此珊瑚礁生长好坏直接代表着整个海域的资源和环境保护状况。为了让全世界了解和宣传保护珊瑚的意义,世界自然基金会这次在全球80余个国家组织了一批专家和志愿者参加到珊瑚生长的普查工作中去。来自香港大学的海洋生物博士安迪、刘敏和深圳海洋世界海洋馆馆长周云昕及一批潜水教练自愿参加了这项义务工作,在内地首次进行珊瑚礁的科学普查。
为了这次普查等了五年
周云昕是这次珊瑚普查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她告诉记者,“为了这次普查,我们等了整整五年”。
周说,她们很早就想参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珊瑚普查活动,但世界自然基金会对普查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要有一个海洋生物方面的博士来参与,并且在全球要用他们规定的同样的方法采集,才能相信采集的数据。由于在深圳一直找不到一个自愿投身珊瑚环保事业的海洋生物学博士,所以她就一直在等。“因为这一切活动,全靠志愿参加,世界自然基金会不提供任何经费”。
终于,她在上海水产大学的同学、好朋友刘敏在比利时读完海洋生物硕士后,又到香港大学读海洋生物博士,去年终于毕业,然后留在香港大学任教。于是,俩人便开始筹划向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申请,为了更加有把握,刘敏还邀请了她的同事、香港大学的海洋生物博士安迪参加,安迪在普查技术方面很有经验。这样,她们便通过电子邮件向世界自然基金会珊瑚分会提出申请,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这次活动前,刘敏正在厦门休假,周云昕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通知的普查时间后,就立即给她打电话,刘敏立刻从厦门飞过来,投入到普查工作中。
中国首次珊瑚普查
周云昕介绍说,此次设立的珊瑚普查点,是由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珊瑚保护分会在全球范围内一百多处海域的珊瑚普查点之一。该普查同时在全球同步开展,而在国内是首次开展,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个被选入作为调查点的普查。作为普查点之一,本次科考成果可与全球其他网点进行资源共享。
为了让采集的数据更科学,专家和志愿人员对深圳小梅沙和南澳的数处地点勘察后进行筛选,最后决定将位于大亚湾大水坑的一个面积为400平方米的近海海底作为普查点,该处海域的海水深度为4—8米。
周云昕介绍说,该普查点将由卫星定位系统控制,在今后的普查中作为一个连续观测点,为科学客观地掌握深圳东部海域的珊瑚资源提供第一手资料。
尽管时间紧迫,安迪和刘敏博士还是花了大半天的时间为首次参加这一科考活动的内地专家和志愿人员讲解考察的内容及方法。作为这次活动的技术指导,安迪博士告诉记者,为了使采集的数据有可比性,所以必须使用同样的考察方法。
潜水10米海底普查
各个考察点潜水队员被分成三个小组同时下潜到10米深的海底,利用专用设备进行观测,包括珊瑚、鱼类、海参、海胆、水草等都成为队员们记录的对象。由于当时深圳海域的水质并非特别理想,给志愿人员观测和记录海底生物的种群数量带来一定的困难。
周云昕介绍说,珊瑚礁是非常脆弱的动物,船只抛锚、炸鱼、泥沙倾卸都会严重影响珊瑚的生长甚至导致其立即死亡,从而让鱼类、海参等一批围绕珊瑚生活的海洋动物死亡或者离开这个海域,破坏整个海域的生态平衡。
每20米,就有废弃的鱼网
经过考察,调查的专家和队员们发现,深圳东部海域对珊瑚生长较为有利。特别是大亚湾水域,因为不断有核电站大量的降温热水冲入海底,形成了珊瑚生长的有利环境。但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深入以及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深圳的珊瑚正在受到破坏。
在调查中队员们不时看到让人心痛的一幕幕:大片的珊瑚死于渔民用炸药猎鱼的爆炸中;因为海水的污染,大批的珊瑚呈病状白化;由于填海开发旅游项目进行、基建等原因,大量泥沙将珊瑚掩埋,导致珊瑚窒息死亡;在400平方米的普查区内,科学家几乎每前进20米,就能够看到一张废弃的鱼网,死亡的阴影笼罩着珊瑚……
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积极协调,研究保护深圳海域珊瑚资源,并希望此次普查活动能够成为广东海域珊瑚资源保护征程的开端。
专家呼吁立刻对深圳海域的珊瑚加以保护,避免进一步受到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