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海边售卖国家海洋保护动物竟成寻常事
夏日里,市民去海边游玩喜欢购买虎斑贝、珊瑚作纪念品。在广州一些高档商场和餐厅,
观赏鱼缸中养着珊瑚,制造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其实这些美丽的海洋装潢背后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海螺、珊瑚并非是“情愿”离开大海来装点我们生活的。
珊瑚海螺随处卖
广州街头不时可见有“走鬼”卖海螺、珊瑚,在芳村一间高档的
水族店里,记者看到一个养着七八苞不同种类活珊瑚的水族箱摆在店门
口。店主介绍,这整箱珊瑚连同设备售价达一万多元,如果买单苞珊瑚的话,每苞也要几百块。店主指着一个只剩几块苍白的珊瑚礁的水族箱说:“这箱是这两天刚卖完的。”相比之下,珊瑚礁石就廉价多了,一块块堆在墙脚或铺在水族箱底,一斤仅值三块钱。
在广东沿海风景区,售卖国家保护动物石珊瑚、海螺、大珠母贝及其制成品已经成了旅游市场的主题。记者日前曾询问那些珍稀的海螺的来源,大多数店主说从深海采集,价格按照珍稀程度,从几十到上千元不等。甚至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
海龟也被制成标本成为了名贵工艺品。
贝壳饰物当特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人都认可保护海洋很重要、要爱护野生水生动物,但对珊瑚、海螺的保护却知之甚少。许多大众媒体,一方面告诉公众美丽的珊瑚、虎斑宝贝、冠螺、鹦鹉螺、
玳瑁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另一方面又将其形容为上等工艺品,并将海螺、珊瑚的收藏当作高贵的品味,无形中助长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猎取之心。
在国外海岸景区常有这样的提示:切勿捕猎或骚扰海洋生物,切勿捡取活生或已死的海洋生物及其部分(建议可用相机或摄录机作记录)。海洋保护专家指出,维护自然原生样貌,就不应该动其一石一叶,但这种观念远未深入。今天海洋生态的危机,其实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索取导致的:不觉得买贝壳饰物有什么坏处,去海边还把它们视为“土特产”买回来。市场拉动了供给,供给要求大量采集,从采一只贝壳开始,海洋生态的缺口就被打开了。
立法执法待加强
珊瑚专家周仁林说,珊瑚生长缓慢,每年仅增长1cm左右,但如果没有人为破坏或者环境巨变,珊瑚可以一直千万年地生长下去。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连珊瑚礁都被炸成碎石成吨地贩卖,有的成为建筑材料,有的成了鱼缸底的装饰,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据悉,在马尔代夫,从水里捞一块贝壳都可能受到重罚,在国内,海南、广西都已经实施了珊瑚礁保护规定,禁止任何个人、任何单位采挖、贩运、加工销售珊瑚礁石及其制品,违者将受严厉处罚。多年来他们对走私珊瑚的打击都没有停止。专家称,在广东对水生野生物种的保护,目前参照的还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和《广东省重点野生水生保护动物名录》,但按照目前现状,难以杜绝滥捕和销售现象,立法与执法有待加紧。(戚耀琪郭毅赵彦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