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记者到维扬区采访,恰好遇上了平山乡雷塘村风云
观赏鱼养殖基地负责人仲金东。他不无揪心地告诉记者:扬州观赏鱼品质日渐落伍,传统的一项优势产业,已经变得日薄西山了。
他说,同样是8cm的金鱼,即便卖出同样的价钱,但是扬州人实得的利润,远比苏州、滁州人少。长期以来,扬州观赏鱼规格小,品质差,市场门路越走越窄,徒有一副“好看”的面孔。
维扬区工商联金鱼业商会会长沈伯平也告诉记者,我市观赏鱼错失了产业化发展的机遇,没有形成一个向全国市场叫板的产业群,观赏鱼产业发展已经远远落后。
梅岭村养殖户的喜与悲
维扬区梅岭村是我市典型的观赏鱼生产基地。说起1999年前的情况,金鱼业商会副会长、梅岭村花木金鱼生产基地负责人刘正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这位有着几十年养殖经验的老行家告诉记者,1999年之前,梅岭村村民手里有的是空闲地块,于是出现了家家在阳台上、屋顶上、菜地里养殖金鱼的盛况。那时候,梅岭村养殖金鱼的名声在外,产量多,货源好,产品供不应求。每年春节前后,一大批跑外销的北京、上海老客户找上门来,付钱、取货,走人。刘正华就遇到过一个上海客户,常年包下了他的鱼池,所以,只要他有鱼,压根就不愁卖不掉。
然而,好日子很快就不见了。1999年,广东省出口的金鱼发生了令人生寒的“里春病毒”,国内金鱼出口市场骤然紧缩起来,老客户不再上门了,梅岭村的金鱼只好掉转船头忙内销。没有一点市场预期的养殖户们,突然感觉到鱼儿销不动了。他们只好拾起“降价”筹码,鱼价从一尾7毛钱跌到了3毛钱。即便如此,市场规律依然没有给这些养殖户们一丝同情,电费上涨,水费上涨,鱼饵饲料价格一路上扬,使得养殖金鱼已经赚不到钱了,加上“城中村”改造逐步到位,从2000年开始,梅岭村一批养殖户陆续退出了金鱼养殖的队伍。到了2003年,整个梅岭村,除了刘正华还保留一块六七百平方米的池子外,再也找不出一家养殖户了。
扬州鱼逃不脱的尴尬
在扬州,观赏鱼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金鱼即开始批量出口,并大规模运销全国各地。九十年代以来,扬州城郊金鱼养殖面积扩大到50多万平方米,商品金鱼销往海内外市场,产值近千万元。
长期以来,扬州鱼一直以“小”出名,随着“病毒”风波的出现,扬州鱼市场受到极大冲击。由于过去扬州人养鱼一直抱着“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理,不重视品种优化和养殖技术的提升,这就注定了迟早会被踢出市场门外。与此同时,过去一批老客户也转变了经营思路,与其到扬州偏僻的养鱼场取货,不如就近发展养殖场。毕竟是“后起之秀”,起点高,市场基础好,引进的优良品种深得市场青睐。加上当地资源丰富,老客户一下子对扬州市场失去了兴趣。
扬州鱼的品质、品位更是其中关键一环。由于无利可图,这几年,扬州人舍不得在鱼种品质上花大投入,玩的都是“大路货”。仲金东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15平方米的池子,大鱼可以放500条,以每尾5毛计算,可赚250元;养5cm小鱼,可养5000尾,以每尾2毛计算,可赚1000元。这本经济账一算,扬州人认为还是养小鱼合算。而在苏州,优质品种的大鱼每尾可卖到2元,同样的池子可以赚到1000元。比较看,苏州人养大鱼的效益并不差。
补上科学养殖的一课
昔日的创汇“明星”,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我市的观赏鱼产业已经发展到了令人尴尬的地步。
如何寻找我市观赏鱼产业发展质态提升的“发力点”?省高宝邵伯湖管委会渔政科科长王志明提出,扬州观赏鱼产业必须用特色赢得市场。主要发力点是:一靠政策扶持;二要组建集团化的生产基地;三是加快品种更新改良;四要培植一支具备市场开拓能力的职业经纪人队伍;五要加快科学养殖的步伐,缩短与先进城市的差距。他同时提出,渔政部门、农业水产部门要以快补晚,奋起直追,把观赏休闲鱼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规模做大,以此作为鱼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同时,要运作并实施观赏鱼出口名牌战略,选择最有特色的产品,进行注册、包装,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以扩大市场份额。结合优势观赏鱼产品的区域布局,打破地域界限,整合品牌,对同类产品,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实行一个品牌销售。建立一所大型观赏鱼养殖场为出口龙头,以特色观赏鱼为统一品牌,推进观赏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