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对当地鱼种以及生物链构成大的危害,有待进一步调查
(记者廖云岚)根据群众反映,本报曾对闽江河流中发现有外来引进物种罗非鱼群体的现象作过相关报道。日前,记者向有关部门反映罗非鱼“入侵”闽江的情况后,省海洋与渔业局资源与环保处工作人员协同省淡水养殖研究所有关专家前往现场调查。在实地调查中,看到闽候上街镇榕桥村溪园河内自然状态下的热带罗非鱼群。
19日,专家在溪园河现场观察并确认,当地自然环境中的鱼群是罗非鱼。专家表示,这一现象应该得到关注,但就其发展是否对当地鱼种以及生物链构成大的危害,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据专家介绍,罗非鱼原产于非洲,属热带鱼。上世纪60年代作为经济鱼种被引进我国进行人工养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养殖数量大增。目前世界上罗非鱼有二三十个品种,我国引进了有五六个品种,近年来通过杂交还不断有新品种产生。罗非鱼个体小、繁殖能力强,巴掌大就可进入繁殖期,成年鱼每月可产卵一次,全年都可为繁殖期。为控制其繁殖力,提高生长度,在人工养殖上采用的是单性繁殖,但不可能100%控制其完全是单性。当少数鱼种从鱼塘中混入江河后,可能适应了当地自然条件并繁殖。
专家说,罗非鱼繁殖力与抗病力强、肉质好,曾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改善第三世界蛋白质结构的肉食鱼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推行的“菜篮子”工程中唱过主角。近年来,罗非鱼又为我国淡水养殖出口创汇带来明显效益。然而,其流入自然河流多少会带来一定危害,主要是在对食物链影响、对当地物种的直接攻击性、是否带有特异病原、对生物结构影响等方面。 省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认为,这一现象在我省尚属首次发现,应该得到重视。他们表示要进一步观察这一鱼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发展情况,并开展科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