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水族界的许多爱好者对鱼类在后天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变性”一直感到疑惑不解,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解开大家心中的疑团。{此篇摘自《鱼类遗传与育种学》中的“对于性别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的见解”}<经选编>
对于这一问题,过去曾经流行这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相信性别取决于环境。例如父本和母本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交配季节,卵子不同的成熟度,母体不同的营养状况等等,可以决定子代的性别。这些人相信性别是由食物,新陈代谢的速度,光线等等环境条件决定的
。这是米丘林派的观点。
另一种看法是相信性别取决于遗传。即染色体决定性别的观点。在性染色体被发现以后,以及伴性遗传被阐明以后,许多人相信性别归根结底是受某些染色体决定的。性别的发育即性分化是按照染色体内容进行的。这是摩尔根学派的观点。
我们认为:上述的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极端的。我们现在就谈谈我们的看法:
我们认为性别也像其他形状一样,它的发育取决于遗传基础和环境条件。
原始的生物例如蓝藻和细菌,还没有性别的证据。这可能在那里还没有发展出性别的遗传基础。
大部分的生物含有向雌雄两性发育的可能性。在许多动物里,染色体的组成已经大体上决定了向哪一方向发育的可能性大些,在一般条件下,性别就按照染色体组成所大体确定的方向发育。但条件发生改变时,某些动物的性别会发生变化。(例如用雌或雄性激素诱导非洲鲫鱼幼体发生性别转化。)这说明性别的决定和性别的发育是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回事。因此不能把性别的决定看成是和性别的发育完全一致的一回事。例如染色体组成决定性别是雌的鱼,但可随着发育条件的改变而发育成雄性个体。
总而言之,在有性生殖的生物里,向雌雄两性发育的可能性看来是普遍同时存在的,但是哪一种可能性比较容易得到发展,这取决于种种不同的条件;性染色体,其他遗传因子和环境条件。这在不同的生物里,情形是不一致的。有的是遗传基础发生主要的作用,有的是环境条件发生主要的作用。所以同一问题在不同的生物里,答案是可以不一样的。
读过此篇文章,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感悟:
1.尽量以原产地的水质为标准,可以减少变性的可能性。
2.是否可以考虑利用雌或雄性激素诱导的方法来饲养某些市面上两性数量不均衡的鱼(如某些短鲷品种),以此均衡两性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