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多年前被海外国家誉为“
孔雀鱼王国”,到10多年前被“提升”为“世界
观赏鱼之都”,新加坡观赏鱼行业的发展一日千里。
去年,我国出口2亿6000万条观赏鱼到超过70个国家,总出口额达7200万元,是我国最主要的原产品出口。不单如此,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观赏鱼出口国,夺下全球贸易额的超过30%,每年平均增长5%。
然而,本地渔农却面对一个基本的“日常问题”,限制了这个行业的发展!
新加坡观赏鱼出口商公会秘书叶金利(35岁,仟湖鱼产贸易执行董事)指出,无论进行多高科技或自动化的养殖,渔农还是需要用到劳工的。
很难聘用新加坡员工
他说:“或许是行业形象的因素,我们很难聘用新加坡员工到渔场工作,而政府部门又不批准我们向非传统劳工市场聘请工人。如果只能考虑马来西亚工人,肯定会局限这行业的发展。”
会长房振伦(63岁,国际
水族馆董事经理)补充说,如果政府能开放劳工市场是件好事,因为泰国、斯里兰卡等地的部分工人具备养殖观赏鱼的知识。“让工人打理渔场内的日常工作,业主便可集中精神管理和进行科研工作。”
色彩鲜艳、价钱可以非常昂贵的观赏鱼繁殖行业,在本地还是以家庭生意为主。但如果要继续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脱离家族人”来解决劳工问题,是许多渔农的隐忧之一。
这也是新加坡观赏鱼出口商公会积极和政府进行对话,寻求对策的其中一个课题。
拥有超过40个会员的公会,一直以来都希望能不断提升我国身为一站式“观赏鱼之都”的国际地位。因此公会每年都会在本地或德国举办商展,让会员有机会推销“产品”。
拥有30多年业者经验的房振伦介绍说,我国所处的中枢位置,加上转运业的蓬勃发展,使到许多国家都喜欢集中到我国进行交易。
他说:“我国的转运快、时间短,很多特殊的观赏鱼品种因此被引入,其中一个例子便是印尼特有的
三间鼠(clownloach)观赏鱼了。”
在这种地利下,经我国出口转运到世界各地的观赏鱼品种介于500至700之多;虽然大多数来自其他国家,但40%却是本地繁殖的“产品”。
对于这项成就,公会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因为,我国首10大观赏鱼出口商便贡献了59%的出口额;而这些出口商都是公会会员。
为了要把一些受欢迎的观赏鱼长期供应给一些商家,本地渔农得尝试自己繁殖。由于我国常年皆夏,并多数采用室内养殖,所以较容易控制水温。
叶金利指出,但有时基于经济效益的理由,并不是所有入口鱼类都可在我国繁殖。
“虽然如此,当观赏鱼转运到我国时,本地渔农还是先养殖至少3个月,在调养期间为鱼进行免疫工作,让它们更健康活泼、颜色也更鲜艳。之后的增值服务,还包括更科学化的包装,以加强观赏鱼的生存机会。”
他表示,出口有生命的观赏鱼,损失率是许多商家的关注点。“当世界其他出口国做出95%生存率的保证时,本地许多出口商却确保我们负责转运的观赏鱼,可达到97%的生存率。”
房振伦指出,要如何更密集地包装观赏鱼来减低运输成本,同时也减低损失率的做法,本身便是一门学问。
他提到,公会虽只成立约19年,但这行业在我国已有50多年的历史。早期,养殖观赏鱼的农人是以养殖食用鱼为主,并以同一种经验来大量繁殖观赏鱼。
谈到本地渔农有待提升的养殖技术时,他认为要教育他们以更好的食物来喂养鱼苗,强化观赏鱼的体质,减低“鱼肚朝天”的可能性。
他说:“这可能会导致成本提高,但损失率下降、鱼只的成长率加速、公司名声加强,何尝不是一项投资。”
另外,渔农对于土壤的管理也可改善,因为土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鱼池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