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木聚糖酶是木聚糖的专一降解酶。属于水解酶类,包括内切木聚糖酶、外切木聚糖酶和木糖昔酶三种。木聚糖酶耐热性能较好,动物肠道内的温度、PH值对其活性影响不大,而且能耐受制粒过程中的高温,这使其在动物饲料中的运用具有独特优势(李莲等,2003)。 由于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饲料原料中存在大量的非淀粉多糖,对动物消化吸收存在一定的抗营养作用。它在动物胃肠道中与营养物质的粘性结合降低了营养成分的吸收,与消化酶和胆汁酸结合而影响消化过程,会使粪便排出量因末消化物质的增多而增加,还会导致动物胃肠道中微生物繁殖的增多,并对畜禽产品品质造成不利影响。因而,在非淀粉多糖含量比较高的动物饲料中,添加多糖降解酶不仅可以将其转化为营养性物质,还消除了其抗营养作用。 对畜禽动物的研究证明,添加木聚糖酶后,可以降低肠道内容物的粘度,促进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效率;能够提高内源性消化酶的活性,促进养分的消化吸收;能减少肠道微生物的数量,减少疾病,利于健康;能够破坏植物细胞壁结构,减少粪便,降低污染。 国内外学者关于木聚糖酶应用效果的研究都集中在畜禽动物上,尚未见水产动物方面的应用效果报道。
3.3 植骏酶
Ijnar(1998)、Storebakkon(1998)在鲑鱼试验,Jouni(1998)、I‘ana6(1998)、Ferster(1999)在虹蹲鱼苗试验,01iva—Teles(1998)在舌齿纱鱼苗试验中均证实,植酸酶对改善蛋白的营养价值和磷的利用率有明显作用,大大降低了磷的排放量。
Jouni(2000)用植酸酶处理的大豆饲喂大鲑鱼,发现加或不加植酸酶对体重由0.25kg生长至2kg的大鲑鱼体增重没有影响,且骨灰分的含量也无明显增加。这一结论能否表明植酸酶的作用效果与鱼的大小、消化道发育程度、消化道内源植酸酶含量的多少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目前,国内外对植酸酶的研究报道,在畜禽方面较多,也比较深入,生产的植酸酶多为适应畜禽消化道特点的、最适PH在酸性范围的植酸酶。鱼的消化道与其他动物有较大区别:消化道较短,食物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短,酶的作用不完全;另外,鱼分为有胃鱼和无胃鱼,它们对植酸的消化率不同,消化道内的酸碱度差别也很大。无胃鱼对植酸酶的利用率为8%;有胃鱼如虹蹲为19%;有胃鱼胃液中分泌盐酸,PH较低,适用酸性植酸酶,无胃鱼消化道pH为6.8—7.3,而曲霉菌植酸酶的最适pH为2.5—5.5,因此,对于无胃鱼,与有胃鱼使用相同的植酸酶不会使植酸有效降解(吉红,1999)。
现阶段对水产动物的研究,国外偏重于有胃鱼,如虹蹲、鲑鱼等,而对我国生产实践中最常见的无胃鱼如鲤鱼及其他几种家养鱼则研究不够充分。对于无胃鱼,由于消化道PH值偏高,必需添加中性植酸酶,而适用于无胃鱼的中性植酸酶,市场上虽已出现,但对其使用效果的研究远不充分。在无胃鱼中使用植酸酶的另一有效方法是预先用植酸酶处理饵料,既可以避免饵料加工过程中过高的温度对酶活力的破坏,又可以防止鱼消化道内过高的PH值对酶活力的破坏。余丰年等(2000)先在体外将豆粕用植酸酶进行处理,再加入到其余的饲料原料中,充分混合后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异育银纫体外,植酸磷就已经在植酸酶的作用下发生了有效的降解,添加植酸酶促进了异育银卿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了增重率。
3.4 复合酶
目前,国内应用于水产动物的酶制剂大多以复合酶的形式出现。关于复合酶的应用效果报道也较多。
仲军(1994)进行加酶饲料喂对虾生产试验和大水面养虾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肋饲料酶,个体增重率提高12.13%,单产提高13.87%,饲料系数降低12.02%,经济效益提高23.06%。刘文斌等(1999)在异育银娜饲料中添加0.75g/kg酶制剂,异育银娜的增重率提高26.98%,饵料系数降低了19.85%。阎有利等(1994)在鲤鱼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其试验组增重率比对照组提高11.96%,饵料系数降低16.36%。说明酶制剂具有促进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等作用。
周小秋等(2001)在含豆粕、莱粕、棉仁粕为主的饲料中添加酶制剂,提高了饲料利用率,降低了鲤鱼消化道的粘性,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对鲤鱼的增重、饵料系数有权显着和显着的影响,而对摄饵量、养殖期间和运输的成活率没有影响。
张满隆等的试验结果表明,纫鱼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含纤维素酶王3000U/g,木聚糖酶王4300U/g,蛋白酶王2500U/g)能使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饵料系数降低。在草鱼饲料中添加1%,试验组的生长速度比对照组提高了6.6%,饲料系数降低了0.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