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引进外来物种,都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贵的上万元一只,比如企鹅;便宜的也要大几百元。如果能让外来物种在武汉的环境下繁育后代,就会大大减少这方面的开支。
来自哥斯达黎加的“红魔鬼”是武汉的观赏鱼类中,为数不多可以繁育后代的外来物种。它们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繁育方式———口孵,小鱼都是从鱼妈妈的嘴里“蹦”出来的。
得知“红魔鬼”要“生孩子”,刘仁俊激动不已,可是随之发生的事情,又让他万分失望。鱼宝宝生下来以后,尽管“父母”一刻不离地守在它们身边,但仍有其他的大鱼来“偷食”。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鱼妈妈竟然常常认不出自己的宝宝,肚子饿的时候也会吞下几条自己的孩子。如此一来,能存活下来的幼鱼就寥寥可数了。
于是,他想办法用一根长长的吸管将鱼宝宝们导入另一个单独的水族箱里喂养,等长大点的时候再放回父母身边。然而,这种办法让刚刚避开“他杀”危机的鱼宝宝们,又陷入了“自相残杀”的环境———同一个水族箱里,个头小的鱼儿竟然会被个头大点儿的兄弟姐妹吃掉。
“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从来都是只认实力,不讲温情。”刘教授解释,同样一份饲料,会抢食的鱼宝宝越变越强大,而一些抢不到食的鱼儿就会在竞争中日渐处于劣势,最后被同胞吃掉。
在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后,饲养员便把大个儿的鱼跟小个儿的鱼分开,这样,更多的“红魔鬼”就存活了下来。
引进的物种变“宝贝”
鲜鱼龙虾成湖北省支柱产业
眼下,很多人去酒店就餐,会点一道用肉嫩味美的清江鱼做的菜。然而,人们只知道鱼好吃,却不知它其实也是外来物种,学名美国斑点叉尾,是湖北省水产部门从美国引进的优良品种。
上世纪80年代初,鱼在美国当地的淡水鱼中,产量占到七成以上,不过,更爱吃海鱼的美国人,对此鱼并不“感冒”。湖北省引进了该品种后,很快养殖成功,并在省内大型水库,如丹江口水库、清江水库大面积推广。近年来,湖北省养殖的鱼按照欧洲人的口味加工成鱼片,转而出口到它的原产地美国,受到当地人的欢迎。
“去年,鱼已经是全省水产品出口创汇排名第二的品种。”湖北省良种实验站的易翀书记讲到养殖鱼带来的回报,语气中充满了“得意”。
提起武汉的外来物种,当然少不了时下遍布大排档和餐饮酒楼的小龙虾。这个让武汉人、湖北人乃至全国人民都吃得津津有味的美食,已经成为湖北水产品的支柱产业,连年出口量全国第一。关于小龙虾的来历,据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舒新亚教授介绍,二战时期,侵华日军里的一些学者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从国内带来了小龙虾,事实上,小龙虾的原产地是在美国。由于小龙虾的适应能力特别强,繁殖十分迅速,很快它们就在中国找到了栖息地。眼下,除了西藏,全国都有小龙虾的“足迹”。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湖北为主小龙虾开始走出口路线,小龙虾的大量外输,据称还一度影响了小龙虾原产地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小龙虾产业。为此,当地政府下令禁止进口中国小龙虾。这个禁令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完全解除。
草鱼曾在国外制造麻烦
引进物种会带来生态风险
在引进一些物种的时候,即便是出于美好的愿望,也可能会带来麻烦。武汉人常买常吃的草鱼,就曾在国外制造了类似的麻烦,而这只是其中一例。
舒新亚教授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州的湖泊中,水草疯长,几乎堵塞了河道。为对付这些水草,美国特意从湖北省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省市,引进了一种“吃40斤草才长一斤肉”的食草鱼类———草鱼。进入当地以后,草鱼很快就发挥了自己的作用,畅通了河道,可没过多久,美国人就发现,湖里的水草倒是被吃了个干干净净,可另一些以水草为食的其他鱼类也莫名其妙地死掉了。为了防止草鱼破坏原有湖泊的生态平衡,当地又不得不通过生物技术,使其丧失繁育能力。
外来物种这种反客为主的现象,人们常常将其称作生物入侵。因为自然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平衡,而外来生物的到来,无疑打破了这种平衡,如果该生物繁殖和生存能力很强,连本地生物也会迅速被淘汰出局。在全球化的今天,生物入侵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
黑鱼,武汉人也叫它财鱼,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济鱼类。但2002年流入美国的时候,却被当地称为“地狱鱼”。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