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福州,艳阳高照,记者来到了位于福州黄歧半岛西南部的一个“海带村”,这里历史上曾经是官家盐船的停泊点,所以得名官坞村。渔村虽然小,可是名头却不小,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海带育苗、养殖和加工基地,并且获得“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自主创新奖等多项全国级别荣誉称号。
4月是海带收获期,在村里的海带晒场,记者看到两千多亩的沙地上已经整整齐齐地晒满了刚刚从海上捞上来的海带,不远处的养殖海区上十多艘的运输船还在忙碌着。村民林金标一边指挥机械化的装卸吊车从海面的小船上吊起海带,卸在一旁等候运往晒场的农用运输车上,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家今年收入要比往年要翻一番这样子,去年一亩只卖了六千多,七千,今年最好的可以卖到一万六,单单海带这样子我们家纯收入可以达到十几万。”
往年每亩只能卖6000多元的海带,今年却卖到了每亩1点3万多元甚至1点6万元的高价,整整翻了一倍还多,这主要是受去年暖冬影响,全国主要的海带产区都发生了烂苗,致使今年海带产量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官坞村的海带却获得了大丰收,在今年低迷的海带市场上独领风骚。这是为什么呢?村民林伙彬道出了其中的原由。他说:“以往用的海带苗一到高温它就烂尾很厉害,特别是暖冬天气,今年我们用了“连杂1号”后,效果特别明显。它抗高温能力强,海带成活率好。”
林伙彬所说的“连杂1号”,指的是村里良种海带育苗基地培育出的耐高温、生长期短、产量高的良种海带苗。这个1.5万多平方米的育苗基地可以说得上是全国第一。
早在1997年,就在村办企业官坞海带加工厂的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经常因为海带苗不适应高温天气而出现减产、烂苗等现象。
于是,村支书林哲龙闲不住了。在他看来,每年村里都要花大价钱到外地去购买海带苗,费时费力不说,海带苗的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什么时候也能育出自己的海带苗种呢?
说干就干,林哲龙立即着手成立官坞海洋开发研究会,还报名参加全国农业函授大专班学习。为了培育海带新品种,林哲龙常与育苗科研小组人员一起攻关。经过无数次试验,他们终于在2000年培育出耐高温、生长期短、产量高的“连杂1号”,一举解决了以往村民养殖海带的苗种靠外供应的难题。
现在官坞村还先后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部门和高校开展技术合作,聘请了10多位水产专家和教授到公司任职。林哲龙说:“全省最有权威的5位海带育苗技术精英中有4位在官坞海洋公司开发海带育苗培植技术,还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作为技术依托,农村发展经济人才是关键,要吸引人才就给他们技术入股,要留得住人才。”
现在,不仅官坞人不要到外地去买种苗,山东、广东的养殖户还要到官坞来购买““连杂1号”种苗,还连续六年出口日本。
官坞村今年养殖5000多亩的海带产量、产值都创历史新高,按每亩1万元计算,今年官坞村村民仅海带养殖业,人均纯收入就可达7000元,全村80%以上的农户养殖海带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靠着“科技创新”这个利器,官坞村今年赚了盆满钵满,喜笑颜开。
靠着一根小海带,官坞人不仅富了,而且做到3个全国第一:海带养殖面积、产量居全国村级首位;全国最大的海带育苗基地;全国最大的盐渍海带加工基地。富了之后,官坞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进一步把小小的海带做得更长、更宽。
如今,官坞人的眼光放得更远了,为了“科技创新”的路走得更远,官坞村今年还在有关部门指导下,研发高附加值的海带产品,把海带这个产业做大做细,林哲龙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研发海带多糖项目,样品已经做出来。我们下步还打算搞海带提取抗癌植物,准备往这个方向走,因为我们目前海带还是粗加工,我们要走精加工,在经济总量、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一个台阶。”
在去年11月,官坞村获得“2006全国十大魅力乡村”自主创新奖。组委会给予官坞村的评语是:中国海带第一村,他们用智慧给海带增加长度,用科技给海带增加密度。(记者彭建军通讯员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