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低,浮游植物减少,鱼也少了,捕鱼业逐渐萎缩。
赵欣如告诉记者,当地人的经济活动相对频繁,养殖、放牧已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过大压力。近些年怀柔区以虹鳟鱼、鲟鱼养殖闻名,可这两种鱼都是引进物种,并且都是肉食性鱼种,一些人缺乏生态安全意识,养殖不当,或者不经意地让鱼跑进了河里。
"它们能把土著鱼种吃光,直接影响水生野生动物的种类河数量失衡。"赵欣如说,"养并没有错,但应该控制规模和范围,因地制宜,控制总量。应该加强养殖业的技术规范和管理。什么水可以用,什么水可以排进河里必须有明确标准。同时不能随便放生外来物种或让它们跑进河里。"
故事:"我亲手放生过娃娃鱼!"
山清水秀的怀柔水库于1958年建成,拥有万亩水面,库容9670万立方米,位于怀柔县城西侧,群山环抱,山清水秀。
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水库周围的渔民们时不时听到小孩的哭声。"肯定是过去淹死的小孩子阴魂不散!"一个诡异传说开始在村民中流传开来。
1996年3月28日下午6时多,原怀柔县渔政监督管理站站长陈树青正准备下班回家,办公室的门开了。陈树青抬头一看,原来是老熟人石厂村村民何海深一脸笑意地走了进来。
"怎么这么高兴啊?捞到啥宝贝了?"陈树青开着玩笑。
"小陈,我前两天捞着个新鲜鱼,你们跟我瞧瞧去。"何海深的表情略带着神秘,激起了陈树青的好奇心。
赶到何家时,天已经黑了。借着微弱的灯光,只见他家院子里的水槽中躺着一条半米长,乌黑身体的怪"鱼",居然还有4个爪子,浑身上下布满绿黄色的斑点,很安静,一动不动地待在水里。
陈树青边查看边听着何海深介绍:3月26日下午2时左右,何海深在水库里用挂网捕鱼,一网下去就捞上了这么一条怪鱼,"好家伙,起码四五斤重!"何海深说。回家后,左右邻居都不认识,又不敢吃,养了两天就去找陈树青来看看。
看着这么个怪物,陈树青也疑惑不解。第二天一大早,陈树青就打电话给了中国自然博物馆鱼类专家王鸿媛,一探究竟。
"肯定是娃娃鱼!"王鸿媛格外兴奋,音调都高了八度。下午,她就从市里赶到了怀柔。陈树青记得,当王鸿媛看到鱼时,高兴得嘴都合不拢了。一个劲地说:"太难得了,太难得了。能在北方发现这种鱼太不容易了。"
紧接着,4月2日和4月6日,陆续有渔民捕获到娃娃鱼,一条1.4公斤,另一条3公斤,加上何海深捕获的那条2.5公斤,短短一个星期时间,怀柔水库捕获了3条娃娃鱼!"热闹了好一阵子,保护区也是这么申请下来的。"陈树青回忆。
5月底,有关部门和领导决定,把捕获的娃娃鱼放生,在水库观礼台还举行了正式放生仪式。陈树青亲手把1.4公斤的那条放入了水中。同时,在村民中开展教育工作,凡是捕获娃娃鱼的一定要放生。
从1996年到1998年,经常能听到村民捕获娃娃鱼的消息。但从2000年以后,就再也没有捕获了。这次科考也没能发现娃娃鱼的踪迹,对搞了一辈子渔政工作的陈树青来说,不得不算是一个遗憾。
"肯定有,只是暂时没发现。"他对此充满信心。
"野杂鱼"中淘到圆尾斗鱼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怀柔水库边的村民很多都是靠打鱼为生。打到不认识的鱼就统称"野杂鱼",经常是一元钱一公斤卖了。
2002年初,怀柔区渔政监督管理站发展第三产业,陈树青和同事朱永清、王中发一块儿成立了捕捞队,用拉网在水库打鱼。2002年夏天的一个上午,陈树青和往常一样,带着拉网去捕鱼。
"当时,网子撒下去,拉上来满满一网的鱼,各种各样的。"陈树青回忆。其中就有一种奇怪的鱼,体长近10厘米,宽1厘米,胸鳍和尾鳍连在一块,像个半圆形。"当时不认识,只是听别人说经常捕到,不值钱。所以就一元钱一公斤卖了。"
自从发现了娃娃鱼,中国自然博物馆鱼类专家王鸿媛就经常来怀柔"淘宝"。2002年秋天,她像往常一样来考察,正巧赶上陈树青又捞了一网鱼,王鸿媛翻了翻,惊喜地发现,"野杂鱼"中居然有珍贵的"圆尾斗鱼",也就是村民们认为的不值钱的怪鱼。她赶紧地收集标本,同时告诉陈树青这种鱼的价值。
据她介绍,圆尾斗鱼又称鲽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体长近60毫米至70毫米,背、臀鳍基部长,尾鳍圆形。雄鱼鳍条延长更甚,体色基调灰蓝绿色、褐色,鳃盖后缘有一块绿色镶黄边的圆斑。此鱼体形较小,生殖季节体色艳丽,游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