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马颈村的雷德胜给我打来电话,说是成都几个客户给他的金鱼下了10万元大定单,约我和几个朋友周末喝酒小聚。结束通话前,老雷丢下一句:“其实倒不缺这几个客户,我的金鱼品质好,不愁找不到买家。”
这个做生意做得意气风发的老雷,和我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南岸区迎龙镇人,说起他的“发家史”,就不能不提这10年来咱们镇里从无到有的公路。10年前,镇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由于交通不便,往往除了本钱,老雷卖鱼的钱只够给别人出力资。又因为信息不灵,往往等他把鱼背到南坪,价格就降了,东西就不值钱了,让人白干一场。
早在1995年,镇政府就萌生了修路的想法,但由于缺乏资金,开工几天后又放下了。
直到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当年6月,南岸区政府组织45家社会单位支持贫困村镇发展经济,镇里获得了200吨水泥。一年后,这200吨水泥变成了连接黄桷垭和明月沱的村级公路。
公路修通了,村民们憋了几辈子的劲儿终于有处使了——— 拉煤、拉农具,各种生活物资进了村;种蔬菜、栽水果,各类农产品遍地生长。那时,老雷的3亩鱼塘还养着鲫鱼,听说养金鱼成本小、收益大,我和他一起到南泉购买鱼种。后来,他除了把所有的承包地拿出来养不说,还承包了其他农民的地,甚至把自家楼房顶也关上水,养上了观赏金鱼。几年后,南岸区政府又投入资金修建水渠,马颈村1000多户村民都养起了观赏鱼,成为我市最大的观赏鱼养殖基地。现在,大家都说,他们不愁东西变不成钱。
如今,重庆直辖已经10年了,在迎龙镇,360多亩面积的观赏鱼基地里,五彩鱼从容游弋;连绵十里的公路两边,花木成片;数百亩的葡萄园里硕果满枝……
一条条笔直的公路如同纵横的血脉和根须,滋养壮大着迎龙经济,成为迎龙镇腾飞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