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过于相信暖冬说法,养殖场万尾金鱼变“冻鱼”,露地蔬菜成“冻菜”……为此,气象气象专家呼吁应科学看待“暖冬”现象
2004年12月1日入冬以来的前半个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再根据近几年的气候大趋势,一些专家预测甚至是认定这个冬季将又会是“暖冬”。但从去年岁末以来,连续的低温雨雪天气让人们着实领教了严冬的威力,今年1月2日,南京更出现了~7.9℃的最低气温,已接近近10年来记录的~8℃的极值(出现在1999~2000年的冬季)。我省洪泽湖、骆马湖等不少水面都出现了严重冰冻。有媒体报道说,南京一观赏鱼养殖场就是过于相信“暖冬”说法,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导致上万尾金鱼变成“冻鱼”,损失惨重,还有的露地栽培蔬菜也遭到同样的命运。为此,记者昨日走访了江苏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周曾奎,听他谈如何科学看待“暖冬”现象。
一见面,周曾奎工程师就对记者说首先要“纠偏”,眼下冬季(2004年12月2005年2月)才过了一半,不能下结论认为这个冬天就是“暖冬”。冷冬、暖冬是气候概念,不是天气过程。目前,国际上对于“暖冬”的定义还没有统一标准,江苏省气象台有一个自己的“土法则”,那就是先把冬季三个月12月次年2月分开来看,如果该月的月平均气温较常年高出1.5℃,就把该月定为“暖冬月”,反之低于1.5℃称为“冷冬月”。如这个冬季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暖冬月”,或者有一个月高出1.5℃,另两个月正常偏暖,就可以界定为“暖冬”。所以对暖冬的判断都是事后的,通常气象部门会在2月底左右,判断天气不会继续再冷下去时,才对外宣布刚刚过去的冬天是不是暖冬。对暖冬可以通过气象规律预测,但不能事先认定。刚进入冬季时间不久就认定这个冬季是暖冬还是冷冬,这是不科学、不慎重的做法。
周曾奎工程师以南京为例,分析了“暖冬”出现的规律。他说,从1945年开始有完整气象记录到现在,南京经历了两段比较明显的暖冬期,一是1945年至1954年的9年间,南京有5个“暖冬”;一是1986年到现在的18年间,南京“暖冬”数目达到了12个。总的来看,从上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南京“暖冬”几率为四、五年一遇,而1986年以后则变成1~2年一遇,频率大为增大。
“对‘暖冬’应有正确的认识”,周曾奎工程师说。“暖冬”并不意味着整个冬天都温暖如春,“暖冬”中也会有冰天冻地的“冷冬月”,特别是江苏省,平均每年都会有3次寒潮,可让气温在24小时内陡降10℃以上。2003~2004年的冬季是个暖冬,但2004年1月18日至26日,受持续南下的强冷空气侵袭,出现了10年来少见的冰冻天气,南京9天中竟有5天的日平均气温在0℃以下。从历史上看,南京冬天气候变化无常,有时是前暖后冷,像1968~1969年冬季,其12月份平均气温高出常年3.1℃,而2月份又比常年低3.5℃,好像“坐滑梯”;有时又是先冷后暖,如1960~1961年,先抑后扬,冷暖交替,让人无所适从。因此,即使预测是“暖冬”,市民也应该随时做好防寒防冻准备,不能掉以轻心,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这个冬季是否“暖冬”虽然尚无定论,但暖冬的出现,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这已为国际气象学界所公认,更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政治家们的重视。“暖冬”对人们的生活有利有弊,好的方面如减少能源消耗、利于野外作业等,但更多的是不利影响,暖冬使各种病菌病毒异常活跃,害虫不会因寒冷而被冻死,庄稼明春将可能爆发病虫灾害,水分蒸发加大致使土壤干旱,森林冬季防火形势将更加严峻……暖冬的出现,一方面有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气候本身的周期律动使然,虽然究竟哪些因素占的比重更大还不确定,但大自然敲响的“警钟”应引起人们重视,保护植被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采取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措施,将气候变暖所引发的种种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对于人类生存和延续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