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期,但如果营养供应跟不上细菌的消耗速度,则由于营养耗竭而进入衰退期,大量细菌死亡,总数下降。我们想达到的就是平台期的效果。
但是,我们的水族箱并非“理想条件”,硝化菌也不只是单一的菌种,水生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硝化菌至少就有8种。有些厂家的硝化菌广告说搭配的细菌有相互增益的效果,事实上细菌之间的关系并非那么简单,共存共荣只是一方面,而竞争则是永远的主题。在局部,当一种或几种细菌表现强势,那么其他细菌一定会被抑制,而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原本弱势的菌种可能会变为强势,反而抑制原先的强势菌种(这就是为什么稳定的水族箱不容易发生鱼病,而新缸或环境剧变的缸容易爆发疾病的原因);即使是共生的细菌,之间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平衡才能发挥最佳作用。在新设水族箱里,环境十分不稳定,又缺乏细菌增殖所需的营养,细菌增殖得很缓慢。特别是增长前期,原本细菌增殖的数量就不多,又有相当的细菌不适应环境而死亡,要达到进入快速增长期所必需的菌数,就要花费很长时间。加之各个菌种间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也需要时日,所以整个过程就进行得非常缓慢。
至于要缩短这个过程的方法不是没有,但对新手意义不大。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用已含有大量稳定菌群的材质,包括稳定使用过的底沙、各种滤材以及礁岩缸用的活石头等,他们的量越大系统稳定得越快,但如果只是少量的话就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了。因为足够的稳定菌群可以迅速改善水体质量,量少不但不能稳定水质,在环境改变后菌群自身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一样需要时间来重新适应,其作用类似于加硝化菌(新手一般很难从老手那里要到大量成熟的材质,除非那位老手不想养鱼了)。而且即使使用大量成熟材质,也需要一定时间来达到新的平衡,决不是立即就可以放鱼的。所以我还是建议新手循序渐进地设置水族箱。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的是:仅以大量添加硝化菌种的方式来达到快速建立生物过滤的方法是不可靠的!在一个缺乏营养的环境中,光靠添加细菌不可能快速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稳定状态,曹立在相关文章中也提出过类似观点。从细菌的增殖特点不难看出,系统内的细菌是依靠自身的分裂增殖来达到我们所需的数量的,人为的加入菌体只能是杯水车薪。对于几乎没有所需硝化菌群的新设缸,即使数倍于常规量地添加细菌,也不可能达到它们自身增殖数十倍到数百倍所产生的菌体数量,更何况加入的菌种中到底有多少活菌也需打个大大的问号。其实对于新设缸来说,添加硝化菌只是一个“药引子”而已,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善细菌生长的条件。
首先,是要给它们安一个“家”。许多细菌只有在依附于某些物体时才能正常生长,在漂浮状态下则生长迟缓甚至停滞。这个“家”就是我们常说的滤材,其种类繁多,曹立的相关文章都有描述。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体积小而表面积极大,这样就可以在容积有限的水族箱里为硝化细菌提供大量的依附表面。对于需氧菌,这个 “家”还必须保证每一个角落都有充足水流,以满足它们对氧气的需求。对于厌氧菌则刚好相反,需要“微流”的环境,保证氧的低供给,以利于脱氮反应的进行(详见smilecathy的翻译文章)。其次,是要添加细菌生长所需的养料。我个人习惯是在新缸里投放一点水蚤,黑暗中这些小家伙会散布到水族箱各个角落,他们死亡后的尸体就成了细菌的“饲料”。1周后可以放养孔雀、红剑之类的鱼,数量不可太多,3-4条足够,他们的代谢产物、残饵都是细菌的好营养,另外也可以放些蜗牛,用以除去刚刚兴起的藻类(种草前最好将蜗牛请出去,否则可能会把水草啃得千疮百孔,不过千万别用除蜗牛剂),这样一般2-3周就可以放鱼了。至于海水缸,有文献报道说加入切碎的蛤肉有助于生物过滤的成熟(得忍受它们腐烂时的臭味了,但臭味不正说明有细菌在大量生长吗?)。现在超市里有卖一种叫“乳果糖”(这是学名,商品名就有很多了)的东西,理论上讲也是细菌尤其是厌氧菌的“补品”,新缸里添加一点应该有好处,不过我没试过,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后果自负喔,不过反正是新缸什么都没养,大不了全缸换水)。
至于生物过滤系统建立以后的步骤,倒是可以DIY一点,根据需要加入系统的其他元素(自然界中这些元素是“一个都不能少”的,但在人为控制下并不是缺一不可,详见下一节),然后自己慢慢调整,例如:裸缸养鱼的可以先放琵琶之类体格强健的食藻鱼,控制好藻类后放入自己中意的鱼;做水草造景的则可以放入黑壳虾、小精灵等等,并逐渐将灯光调至最佳,然后种草造景,最后放鱼作为点缀……但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不管哪种缸,放鱼都要从易到难逐渐增加,不要一下子把缸塞满,否则刚刚建立的过滤系统有可能不堪重负而崩溃,那你就得从新来过了。这里顺便提一下种草,前面说过水草也有净水功能,它们不会给过滤系统带来很大负担,所以目前水族界的意见是一下子把缸全种满(当然指做水草造景缸),这样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