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传染性)
病征:驼型线虫多在野生的鱼身上发现,但饲养者若喂食不干净的活饵,也可能将病源带入。驼型线虫寄生于肠道,当虫体稍长大后,会将较尖的一端从肛门伸出,不停的摆动。通常初期感染并没有明显症状,只有体色稍微变黑,等到看到虫时,事情就大条了。虫体长到能从肛门伸出的大小,多已有繁殖能力,会将卵产并出落于底砂上。鱼只误将虫卵食入造成感染。驼型线虫几乎难以根治,是最麻烦的鱼只疾病。
病因:寄生于肠道的驼型线虫。红色,虫体约2
—10
mm。
治疗:驼型线虫传染力强,病鱼一定要先进行隔离,以免感染其他鱼只。水族市场上的杀寄生虫的药剂并没有明显效果,一般多以美边达挫(Mebendazole)来浸泡生饵喂食。另有一个较暴力的方法,就是将虫体拖出。可先用水族市场有卖的杀虫药进行药浴,过大的虫体会有很长的一段拖在鱼体外,将病鱼取出,放在装了一点水的小碟子中,下垫卫生纸,再用另一张浸湿的卫生纸盖住鱼体,以免乱跳,利用小镊子将从肛门伸出的虫体拔掉再用抗生素药物涂抹以防感染其他细菌型病症。
8.细菌性肠炎
病征:病鱼常常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突出,鱼体呆滞,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动,不进食。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充有淡黄色黏液和血脓。
病因:主要是吃了不清洁事物或摄食过饱、肠道饱胀、排泄受阻,最后由细菌感染肠道引发肠炎。
治疗:治疗肠炎的方法较多。市场销售的药物也较多,内服药如纳克菌、鱼服康、磺胺胍等;外用药如浴菌洁、呋喃西林、庆大霉素、土霉素、痢特灵等药物稀释后浸浴,均能取得较好疗效。
9.紧迫症
病因:当水体的水温、水质
pH值、硬度等变化太大时,鱼便会缩成一团,若处理不当,常会因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而导致此病。
治疗:处理方法应着重于预防,注意水质和水温的变化不要太大。新水加入时注意于旧水慢慢混合,让鱼逐渐适应新水。当鱼病发生时,注意维持水质稳定。若水质不良,要以适宜的水大量更换,必要时用药物控制病原体感染。
10.细菌性肠炎
病征:病鱼常常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突出,鱼体呆滞,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动,不进食。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充有淡黄色黏液和血脓。
病因:主要是吃了不清洁事物或摄食过饱、肠道饱胀、排泄受阻,最后由细菌感染肠道引发肠炎。
治疗:
11.感冒
病征:病鱼常常食欲减退,行动迟缓,游泳不正常,甚至漂浮于水面,渐渐失去活力而死亡。
病因:鱼类属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鱼体与水体温度相差仅为0.1℃左右。如果水温突然变化,温差超过5℃以上,鱼就有不适之感,甚至会患感冒。
治疗:预防方法为在换水时,注意新水和陈水要保持一定比例,除非发生特殊性水质恶化,才能将水全部更换。但在全部换水时,要注意控制新旧水的温差不超过5℃,便不会患病。
12.外伤
病因:鱼体表面有一层黏膜,起着保护体表不受细菌侵袭。当鱼受外伤后,容易感染细菌或霉菌,引起二次性疾病。
治疗:治疗时,可将病鱼浸泡在1
—2
ppm的抗生素(如四环素、土霉素、青霉素、呋喃西林)稀溶液里。
13.肤霉病(具有传染性)
病征:又称水霉病,在病鱼体表会形成棉絮状菌丝。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黏附,使组织坏死。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病因:当捕捞、换水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
治疗: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为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该病的发生。当发现土体感染水霉病时,可用3%食盐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
—10分钟,或用2
ppm的高锰酸钾溶液加1%食盐浸泡20
—30分钟,或用1
—2
ppm的次甲基蓝溶液浸泡20
—30分钟,或用5
ppm的呋喃西林溶液浸洗,或用0.02
ppm的孔雀石绿溶液、0.3
ppm的甲醛溶液直接泼洒入水族箱,以抑制和消除水霉的孳生。还可用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生长。
购买鱼时最好能自己挑,仔细的观察鱼只是否带有病兆,不要挑选购买体型过瘦、过胖,体表色彩发黑或过于鲜艳的鱼只。只有健康的鱼只才不容易得病。有一个观念很重要,新购入的鱼只不要直接放入水族箱中混养。最好能先准备个小水族箱(请参照《重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