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005中新药业贝加尔湖科学探险考察队”结束了在俄罗斯贝加尔湖20多天的科考,回到中国。这是中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联合科考。
此次科考队由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共同组织。据介绍,如此大规模的对贝加尔湖地区跨国联合科考活动在俄罗斯也属首次。中方科学家由近年来在相关科研领域有一定成就的15位中青年专家组成,俄方则有20名科研人员参加。
贝加尔是湖还是海?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贝加尔”一词源于布里亚特语,意为“天然之海”。贝加尔湖湖形狭长弯曲,宛如一弯月亮镶嵌在西伯利亚南缘。中国史称“北海”,古代著名的苏武牧羊的故事就发生在贝加尔湖一带。
据这次科考的中方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孙九林院士介绍,贝加尔湖及其所在的西伯利亚被公认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此次中俄科学家联合考察,将对研究西伯利亚环境演变对东北亚地区的影响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孙院士认为:被誉为“西伯利亚明珠”的贝加尔湖有许多待解之谜,拥有许多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古老的湖,迄今有2500万年历史;世界上最深的湖,平均深度730米,最大深度为1642米;世界上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总蓄水量23600立方千米,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总和,约占全球淡水总蓄水量的1/5;另外,贝加尔湖中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已知的动、植物品种就有2000多种,其中3/4为世界独有。它也是世界上濒临绝种的特有动植物最多的湖,有848种动物和鱼类、133种植物濒临灭绝。最令人称奇和迷惑不解的是,它本是淡水湖,却生活着众多海洋动物。贝湖是怎样形成的?贝湖到底是湖还是海?
为此,中俄2005中新药业贝加尔湖地区科学探险考察成立了三个考察组:生态与环境综合考察组,水生生物与湖泊环境考察组,区域经济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综合考察组。
8月9日科考队从天津出发,当晚抵达西伯利亚的伊尔库斯克城。从13日开始,科学家们分乘两条考察船,从李斯特扬维卡码头向贝加尔湖中心区域进发。
考察队沿着湖的西岸前行,考察了湖中南部盆地和中部盆地,由于北部盆地是保护区,考察队没有进入北部盆地。17日,三个考察组各自奔赴考察地点进行相关项目科考。
在透明度世界第二的湖水中发现罕见胎生鱼
贝加尔湖的湖水清澈得令人惊叹,水下几米深处的鹅卵石都清晰可见。这次考察中,科考队员所抵达水域的透明度都在20米以上。据俄方介绍,他们常年测量结果表明,贝加尔湖湖水的最大透明度达到40.2米,这个数值在全世界位居第二。
对于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陈毅峰教授来说,8月14日是他印象最深的一天,因为这天他们在贝加尔湖中抓到了一条胎生鱼。
他们使用了浮游生物网,这种网是帆布做的,直径1米,长约16米,俗称“地龙”。他们把它放到湖水中400米深处,再往上拉。在拉上来的各种悬浮生物中有一条长约8cm,周身半透明的小鱼。两国科学家经过分析鉴定认为,这种小鱼是贝加尔湖特有的胎生贝湖鱼,也叫杜父鱼。
陈毅峰教授说,杜父鱼是一个大家族,种类很多,中国有相似种类,但胎生类只有贝加尔湖里有。贝加尔湖有杜父鱼的一个科,这个科里就两种鱼,都是贝湖特有,只在大小和胸鳍的长短上有区别。除了胎生外,它们还有一个特点:不同时期可以在不同水深中生活,幼年期生活在浅水中,年龄越大越往深水里走,在1600米的深水中都能生存,它最大的个体也都不到20cm。这种鱼在浅水中比较少,那天能在400米以上的水层中抓到,是很幸运的。这是这次考察中使陈毅峰最高兴的事,“因为这是世界上最深的鱼”。
贝加尔湖的特有鱼种一共56种,而水生生物组在短短几天考察中捕到20种左右,包括杜父鱼的两种。但贝加尔湖鱼的产量很少,其中一种主要鱼类每年才产3000吨,不能成为经济鱼类。